「我希望將來人們說我是一個劇作家。這樣的話,我就跟余華和蘇童這兩個小說家區別開來了。」17日晚間,在復旦大學相輝堂舞台上,莫言、王安憶與陳思和三位多年好友同台共話,以小說蜚聲國際的莫言自稱「話劇發燒友」。
其實,莫言對戲劇鍾情已久,他整個創作生涯的起點,是一部未發表的六幕話劇《離婚》,寫於20世紀70年代末。20年後,莫言對話劇的熱情依舊,創作了《霸王別姬》和《我們的荊軻》兩部歷史題材的話劇劇本,演出叫好又叫座。
莫言認為,小說家應該也是劇作家;同時,每一部好的小說裏面,實際上都包含着一部甚至幾部話劇。
「我覺得作為一個劇作家,坐在舞台下面,看着自己的劇本,在舞台上被演員演繹,這種感覺還是挺幸福的。」作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莫言,從話劇中嘗到了甜頭,近年來創作了戲曲文學劇本《錦衣》《高粱酒》等,他融入茂腔等戲曲元素的小說《檀香刑》也被改編為歌劇。
「我寫劇本,其實是受了莫言的鼓勵。」同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安憶坦言,2001年,在前往瑞典的路途中,王安憶一直聽莫言講話劇《我們的荊軻》的故事,對寫話劇躍躍欲試。
莫言當天透露,將於5月底或6月初出版的新書《魚》,也是一部話劇劇本。莫言說,14年前,他就開始構思這一劇本。「《魚》這個題材本身是具有挑戰性的,它看起來是一個反腐敗題材的戲劇,但是我想它的根本還在於寫人。」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認為,莫言和王安憶兩人創作的不同之處在於:莫言以前的作品多寫鄉村,這次寫了城市生活環境中的作品;王安憶成長於城市,主要的作品場景在上海、在城市,寫到鄉村就格外出色。
「寫城市也好,農村也好,最終是落實到寫人性。」莫言坦言,「只有了解了某一個群體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才可以寫得深入透徹。其實現在,鄉土文學與城市文學的界限,變得逐漸模糊了。」
當晚,三人妙語連連,全場氣氛輕鬆愉悦。王安憶評價莫言的作品中有「生物鏈」,他的世界裏有好多動物,比如:魚、蛙、牛、狗。 「做夢經常夢到以前放過的牛。」對此,莫言笑稱,在生活中有很多與動物相處的例子,便將這些生活經驗運用於文學創作之中。「農業社會、農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與動物和諧共生。」
「寫你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東西。」莫言說,錘鍊語言,挖掘人物的特殊性,結合自己最強烈的、最真切的感受,不要管鄉村和城市,想往哪裏寫就往哪裏寫。
回顧40多年的文學創作經歷,莫言對記者坦言,有過多次被退稿、拒稿經歷,並非一帆風順。對文學的熱愛,對自身才華的自信,讓莫言一路堅持下來,筆耕不輟。(圖源:中新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