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5月20日起 大灣區科創朋友圈將被「刷屏」

5月20日起 大灣區科創朋友圈將被「刷屏」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3-05-19 16:39:28 來源:南方+

 5月20日至23日,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如約而至。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米高·萊維特,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百餘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相聚在美麗的濱海新城、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

 這僅僅是大灣區科學論壇第二次與大家見面。這個年輕的論壇,何以吸引到全球科學大牛與會?資深科學家的碰撞,將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它為何讓科學家流連忘返?

 2021年12月,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發起,以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為指導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為主辦單位的大灣區科學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辦,讓院士大牛們流連忘返。

 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這裏展示「國之重器」:「在大灣區有包括東莞散裂中子源及建設中的南方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它們將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基礎研究、解決源頭問題提供支撐。 」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在這裏盤算未來:「未來40到100年,人類將面臨化石能源的枯竭。我們這幾代不能把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全部用光,必須盡量多地留給子孫後代。 」

 中國工程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榮譽校長劉良在這裏描繪藍圖:「廣佛極點、珠澳極點和深港極點,加上廣州南沙、廣州黃埔、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深圳坪山,大灣區已經形成創新醫藥的『三極四地』,應做好聯動,做到差異化協同發展。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在這裏呼朋喚友:「我們在香港已經做了很多年,研發機制還是很不錯的,希望與大灣區的兄弟院校一起合作,提高創新研發能力。」

 2023年夏,第二屆大灣區科學論壇將舉行,還有哪些「頂流」科學家加入「討論組」?

 他們當中,有的扎根大灣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譚廣亨……

 有的是新「灣區人」——

 正面向6G打造鵬城雲腦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鵬程實驗室主任高文;中國科學院院士、出任深圳大學校長一年三個月的毛軍發;擔任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致力為有效控制腐蝕提供「廣東方案」的韓恩厚;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回到國內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的顏寧……

 有的是大灣區的「常客」——

 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米高·萊維特,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鎖江……

 帶着共商共享全球科技發展的共同願景,新老朋友相聚大灣區,他們的對話令人期待。

 是什麼讓它選擇南沙?

 南沙新區明珠灣起步區,靈山島尖陽光正好,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科技方舟」正在加快建設。

 千帆競渡、科技遠航。

 去年6月印發的《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中,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被列為五大任務之首。大灣區科學論壇選擇永久落戶,看中的正是南沙地處廣深港、廣珠澳「人」字形創新走廊交會點的科創機遇。

 選擇南沙的不僅有大灣區科學論壇,還有大學、大平台、大裝置——

 大學之大,見證灣區科創融合的大智慧。

 南沙區篤學路1號,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坐落於此。歷經三年的建設,去年9月,這座高校正式開學。

 這座被定位為「香港科技大學2.0」的學校,將以南沙與粵港澳全面合作為契機,聚焦實驗室知識向產品化階段的轉化,上游連接香港基礎科研優勢,下游依托香港專業服務的專長。未來,一條南沙與香港科創協同發展的完整科創生命鏈條將會形成。

 大平台之大,見證灣區科創高地的大潛能。

 科技最高殿堂與世界級灣區的碰撞,選在了廣州南沙。2019年,在與港科大(廣州)項目動工的同一天,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啟動建設。

 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不遠處,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加快建設,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計劃今年下半年率先入駐。

 重構的不止於物理空間,更是科創生態。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已在海洋裝備領域給南沙帶來了50多億元的經濟效益,其參與研製的兩棲機械人實現了奧運史上首次水下火炬接力,彰顯了南沙的科技擔當。

 大裝置之大,見證灣區引領原始創新的大能級。

 蘊藏「深海能量」的氣體噴涌而出,在獵獵海風中,發出耀眼的藍色火焰。這束美麗的火焰,是南沙用科學攻堅成功試采的「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

 「解決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卡脖子』問題,離不開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的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與科學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主任張偲說,這套裝置與其配套的科研綜合樓,將打造成為全球首套深海生態學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從臨空飛行極端測試,到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上天、下海、入地、探微,南沙的大裝置正在滿足科技征途上的更多創想,引領原始創新挺進一個又一個前沿「無人區」。

 它的成長還有哪些想像空間?

 今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辦好大灣區科學論壇,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嚮往集聚地。

 這既是對大灣區科學論壇提出的期許,也是為三地的科創力量辨清形勢:在新的世界變化環境下,要通過科技創新發展引領,推進大灣區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從而主動融入全球、實現高質量發展。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大灣區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

 三地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更加高效——

 自2021年10月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向科研人員開放以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用戶在這裏開展了多項實驗研究。截至去年底,全省科研經費跨境撥付累計超過3.7億元;開展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改革試點,探索「正面清單」等模式。

 三地科技創新人才因嚮往而聚集——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當天,早上還在香港吃早餐的近百名香港師生,一個多小時後已在南沙逛港口、聽講座。他們欣喜地了解到,在南沙創新創業基地工作的港澳青年人才,只要符合條件,即可在港澳新青寓「拎包入住」。為提高對不同層次科創人才的吸引力,廣東還大力推進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外籍和港澳台高層次人才認定。

 三地創新主體聯合科研攻關愈加緊密——

 廣東實施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累計支持300多個項目、約3億元。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提升項目等不同課題中,都不難發現港澳創新主體的身影。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產業互補,先天優勢明顯;有資金、有人才、有政策、有魄力。粵港澳三地科創一盤棋推進,想像空間無限。

 作為成長中的「科技達沃斯」,大灣區科學論壇的未來,還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連結港澳,走向世界,今後必將有更多頂尖科學家在此相約。

 (南方+記者 鍾哲 卞德龍 王一晴)

責任編輯:朱劍明 5月20日起 大灣區科創朋友圈將被「刷屏」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