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最近,香港有兩則關於老人的信息。
其一是,特區政府發行第八批銀色債券,無論認購的宗數還是認購的金額,皆創新紀錄。特區政府最初定下的目標發行額是500億港元,鑒於認購額達717億港元,政府提高發行額至550億港元。踴躍認購的動因是,此批銀債固定收益率為5%/年,遠高於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特區政府做貼心的處理——為數202477份認購22手或以下債券的申請,將獲全數配發所申請的債券;餘下121306份申請(即認購22手以上者),均將先獲發22手債券,並進行抽籤,其中,89984份申請將獲配發多一手債券。具體而言,獲分發22手(即220000港元)的老人,每年將獲派息15000港元。
另一是,不久前特區政府房屋署公布,香港公屋的全長者戶數目持續上升,由2018/19年度16.1萬個,升至2022/23年度19萬個,4年來增加18%,佔公屋戶總數比率升至24%。截至2023年6月底,長者一人申請公屋共2.35萬宗,較3月底多700宗,反映長者公屋需求殷切。有些人把長者申請公屋和獲配公屋宗數上升,歸因於1996年4月特區政府推行「維護公屋資源合理分配政策」(俗稱「超級富戶政策」)時,對60歲或以上老人實施豁免免資產審查的政策。房委會一名委員提議把豁免資產審查的年齡由60歲提高至65歲。
人口老齡化漸趨嚴重
以上兩則信息,在不了解香港老人真實情況者看來,可能會以為香港的老人日子過得不錯。你看,有錢踴躍認購債券,有政府提供優惠租金的公屋居住,豈不快哉!這一類人在香港以外為數不少。其實,即使在香港也不乏這樣的不明事理者。例如,以為提高豁免免資產審查年齡就能減少長者申請和獲配公屋的想法,其前提便是,香港老人中不乏資產超過申請公屋資格者。
然而,從象牙塔走下來,深入香港社會就容易看清楚,至今香港的「老有所養」依然未得到落實。
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2020年香港的貧窮率為23.6%,但是,老人的貧窮率高達45%。原因不僅由於老人普遍不再就業,更在於香港至今缺乏終生的退休保障或養老保障。於是,年收益率5%的銀債令老人趨之若鶩。
特區政府最新估計,到2046年年中,香港人口將達819萬,但人口持續高齡化,屆時每3名港人中有多於1名是長者。隨着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士踏入老年,以及男、女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繼續上升,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未來25年將增加近1倍。撇除外籍家庭傭工,長者人口將由2021年的145萬上升至2046年的274萬,佔總人口的比例將由20.5%上升至36%。另一方面,整體勞動人口將會由2021年的354萬,升至2038年366萬的頂峰,隨後逐漸降至2046年的358萬。在近期,現屆政府宜維持既有各項關於長者的政策,同時採取類似於確保較高收益率的銀債和長者醫療券等等的特惠性政策措施,盡可能為老人增加收入。在中長期,香港必須結合人口政策和社會福利設施建設,建立覆蓋香港全體老人的退休保障或養老保障制度。
逐步完善退休養老保障制度
子女養老傳統正在瓦解,家庭原子化是大勢所趨,老有所養是社會的責任。
勞動人口相對於總人口長期趨於減少,企業承擔退休保障的壓力越來越大。退休保障或養老保障制度必須由政府建立和承擔主要責任。
內地一直有退休保障或養老保障制度。香港只能局部依仗內地來緩解本港的「老有所養」問題。要根本解決問題,必須立足香港。
香港應當借鑒內地,建立居民或勞動者個人與企業、政府共同出資的退休或養老基金,來提供終生的退休保障或養老保障。若香港建立了類似內地的有關安排,就能方便香港老人選擇到內地任何省市自治區度晚年。
特區政府花費了巨額公帑以應對新冠疫情,也打算動用巨額公帑協助企業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以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而言,遲遲未補全終生的退休保障或養老保障制度,實在是一大缺憾。希望現屆政府開始籌劃此項工作。
最後,卻決非次要的是,香港社會需要關懷老人。老人是香港建設貢獻者,也是弱勢群體一部分。(中通社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