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同宗同源雙城地名故事⑦:田心

同宗同源雙城地名故事⑦:田心

責任編輯:靜文 2023-09-07 09:31:44 來源:讀創/深圳商報

 今年是新安縣建縣450周年,深圳市大鵬新區鵬港青年聯合會聯合僑港葵涌同鄉會、香港大鵬同鄉會等共同推出「同宗同源雙城地名故事」系列專題,挖掘深圳市大鵬新區和香港兩地社區、村落等命名一樣或相近且具代表性地點,通過訪問在兩地工作生活大鵬籍香港鄉親,以地名故事為切口,以小見大,講述地名背後雙城交融的故事,凝聚深港同根同源共識。

 田,不僅是農業社會中人們的生產基礎,更是人們的居住和生存空間。田字是從甲骨文到規範漢字變化較少的漢字。深港兩地,以「田」為名的地方不在少數,其中叫「田心」的也不勝枚舉。此次要講的「田心村」,一處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辦事處鵬城社區西北,另一處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沙田區。

10008.jpg

 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田心村

10016.jpg

 香港特別行政區沙田田心村(蔡明揚  供圖)

 兩處「田心村」除了地名一致外,更有一個神奇的共通點,都擁有「太平清醮」這項民間習俗,充分彰顯了兩地同根同源的文化特質。

10009.jpg

 大鵬所城及鵬城社區(部分)鳥瞰(李博 拍攝)

 大鵬田心村,即使是對大鵬半島頗有了解的人,很多也不知道它的所在。從社區來看,它所在的鵬城社區,聲名遠播,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也是深圳第一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大鵬所城所在地,2003年入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0001.jpg

 四和村路牌

 在鵬城社區所轄的7個自然村中,你也找不到「田心村」的名字。「四和村」才是田心村與松山村兩條村落的合稱。

 為什麼明明是兩條村落卻稱之為「四和」?四和村老村長楊容水娓娓道來。

 「以前『四和村』確實是4條村落,除了田心村、松山村外,還有水角龍和馬墳,後面兩條村人口很少,改革開放之初紛紛外遷。」他說,久無人居,村子也就不復存在了。目前,四和村是整個鵬城社區人口最少的自然村,約180人。

10002.jpg

 田心村與松山村路牌

 從鵬城社區的牌坊進入,一直往西北走,四周皆是農田之時,便見到一處路牌,左為松山村,前為田心村,此處便是四和村的地界。時至今日,這兩條村仍被農田包圍,「田心村四周都是田地,我們就在正中央,由此得名。」楊容水說,排牙山腳下,整個鵬城各村的田圍繞着田心村,現在這裏已是永久基本農田,被保護了起來。

10017.jpg

 沙田田心村(蔡明揚  供圖)

 香港沙田區田心村,地名的由來也與農田有關。「2020年,我曾到沙田區進行上門探訪服務調查工作,聽田心村裡的老人家說起,以前這裏被田地圍了起來,才有了『田心』這個名字。」曾在香港任職社工的港籍大鵬鄉親叶韻瑜表示。叶韻瑜,祖籍深圳市大鵬新區葵涌辦事處,現任僑港葵涌同鄉會副會長,是一位土生土長「港二代」,由於職業原因,格外關注香港基層特殊群體所需。

10015.jpg

 沙田車公廟(蔡明揚  供圖)

 「我們村建於明末清初,是沙田九約之一,沙田九約是清朝中後期形成的九個維繫村與村合作關係的組織盟約。」沙田田心村村長蔡明揚說到村子的由來格外自豪,原來香火十分鼎盛的沙田車公廟最早也是由田心村村民所建。

 沙田還有一處香港的超級「地標」——獅子山。

 「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一首《獅子山下》早已成為艱苦打拼的香港精神代言。

 在獅子山下「相遇」的,還有港籍大鵬鄉親梁滿緣和她的丈夫蔡生。這兩人的第一次相遇是1968年,蔡生作為第一批到大鵬的知青,來到了滿緣所在的村莊。只有11歲的滿緣當時跟着大家到公社門前大球場迎接農村知青,見到了這位高高瘦瘦的16歲青年哥哥。

 1972年,蔡生與滿緣的哥哥一同到了香港謀生。1976年,少不經事的滿緣也來到了香港生活,一邊做工一邊適應香港新環境新生活。

 不久後,滿緣和蔡生結為夫婦,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據滿緣回憶,1984年的某一天,她們收到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來信,告知他們數年前申請公屋獲得批准。她說,當時似中彩票般高興。

 「我們剛搬進來時,一路走去大圍火車站都是泥土地,要過一條木橋才能去火車站。現相隔咫尺田心村屋附近,有雲疊花園、名城、圍方等大型建築物群,高樓林立。在獅子山下繁華的沙田,已非往日沙田。」滿緣說,一家人搬入沙田一住就是近40年,看着沙田從一步步發展成為如今繁華的新市鎮,他們也已是爺爺奶奶輩,知足常樂。

 由於臨近九龍塘的地利,沙田不僅是新界東部重要的住宅區,更擁有眾多中小學和專上學院,是個「教育重鎮」,香港中文大學、恒生商學書院、香港體育學院等都設立在此,而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也都相隔不遠。田心村和附近的金獅花園成了很多內地到港讀大學學生們租住的首選。

 幾乎同一時期,深圳大鵬田心村及所在的鵬城社區也迎來了飛躍發展的機遇。改革開放後,中央賦予廣東「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大鵬充分發揮毗鄰港澳、華僑眾多、交通便利的優勢,積極發展「三來一補」貿易。「第一家『三來一補』廠叫友發,老闆也是在香港的大鵬鄉親,做的是玩具。」大鵬辦事處鵬城社區工作人員王耀南說,整個鵬城社區基本家家戶戶都有親人在香港。

 1987年,隨着大亞灣核電站的開建,鵬城社區的主幹道鵬飛路也貫通了。在友發廠的帶動下,加上交通更加便利,越來越多香港人返鄉投資興業,整個大鵬鎮開起了不少「三來一補」廠。

10004.jpg

 大鵬較場尾民宿小鎮(大鵬辦事處  供圖)

 近年來,鵬城社區又成了大鵬半島的「旅遊旺地」,大鵬所城文化旅遊區和較場尾民宿小鎮的興起,平均每5個到大鵬旅遊的遊客就有1個會來這裏。

 儘管如此,大鵬田心村仍「隱于田間」,少為人知。平日裡,這裏常住人口不多,偶爾看到幾名孩童騎自行車穿行街巷,追逐玩耍。春節和清明是在外遊子返鄉最集中的時間,還有一個更大的日子,就是5年一次的太平清醮。

10005.jpg

 2018年大鵬太平清醮(李博  拍攝)

 相傳明洪武年間,大鵬所城剛建好,城門附近便有幾位居民無疾而亡,加上牲畜發生瘟疫,百姓誠惶誠恐。所城頭領請來風水師,一番查看後認為所城北門是白虎門,「開不得」,從此便堵上北門,還「打醮」做法事。大鵬所城在明清兩代是海防重鎮,時常發生戰事,陣亡軍將眾多,醮事中又增加了祭奠愛國將士的重要內容。隨後,大鵬太平清醮便成為鵬城人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民俗活動。

10006.jpg

 2018年大鵬太平清醮(李博  拍攝)

10007.jpg

 2018年大鵬太平清醮(李博  拍攝)

 每到太平清醮舉行前,不僅整個鵬城社區居民要忙碌起來,眾多在港澳地區,甚至海外的鄉親都要趕回家鄉,參加盛事。「鵬城社區有七八十個姓氏,但通過大鵬太平清醮這個載體將居民們都擰成一股繩。」深圳民俗專家廖虹雷曾如此評價,大鵬太平清醮有着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現存明清海防衛所中能夠有如此保留完整的民俗活動已很少見,加上寄託了鵬城人不忘先烈恩德的樸素感恩之情,凝聚了普通百姓的愛家愛國之心。

 深港同根同源,香港的太平清醮也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統計顯示,香港有16個地區舉行太平清醮,而沙田田心村舉行的太平清醮被稱為「非遺遺珠」,並未記錄在名錄之內。「目前,沙田田心村太平清醮申遺工作已經啟動。」蔡明揚說,香港特別行政區非物質文物遺產辦事處正在做非遺清單增補工作。

10003.jpg

 沙田田心村麒麟隊練習(蔡明揚  供圖)

 沙田田心村太平清醮每10年一期,活動歷時四日三夜,上一次「打醮」是在2016年,村子裡筵開百席齋菜宴,只要「來的」都是座上客,光是這一項支出就在上百萬港幣。「我們全村現有居民約1100名(原居民約300人,非原居民大約800人),醮期來臨前,大家都會參與募捐。」蔡明揚表示,醮期還有麒麟舞、神功戲等,村民們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醮期前後村內全體總動員,舉全村之力辦好太平清醮。

 沙田田心村太平清醮的由來也與瘟疫相關。相傳,清末時期,沙田一帶瘟疫蔓延,傷亡無數。村民茫無對策,只好祈求車公顯聖,消災解厄。當時真靈驗了,患病的村民竟然不藥而愈。為了酬謝神恩,村民履行承諾,以後每10年一醮,逐漸成為了田心村的傳統習俗。

 深圳大鵬田心村與香港沙田田心村還有一個相似點引人關注,都是姓氏眾多的雜姓村,其中大鵬田心村與鄰近的松山村,180多人口中就有20多個姓,「因為當時大鵬所城官兵來自天南地北,不僅帶來了多種姓氏,更衍生了雜糅了普通話、白話(意為粵語)、客家話的『大鵬軍語』。」楊容水說。

10010.jpg

 排牙山下試驗田(邢浩  拍攝)

 「田」為五湖四海的人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讓他們紮下根來,繁衍生息。從大鵬田心村舉目望去,稻浪滾滾,這裏的農田已成為了中國農科院深圳試驗基地、華大農業「試驗田」。一批批充滿科技含量的水稻、馬鈴薯、番茄等農作物在這裏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通道,讓深圳這座沒有農民、也沒有農村的城市,成為了中國種業的「新硅谷」。

 田,種下希望,種出未來。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張妍 通訊員 黃海旋 薛麗珠 李添奎

責任編輯:靜文 同宗同源雙城地名故事⑦:田心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