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在「去美元化」呼聲日高的今天,人民幣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反映了中國經濟在全球的重要性不斷上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歷了十幾年,中國在擴大雙邊本幣互換協定規模、構建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推動「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加強香港離岸金融市場樞紐作用,以及探索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中國在金磚五國中也始終處於領跑地位,佔五國GDP總和的72%,被視為金磚國家實現「去美元化」的核心。迄今為止,俄羅斯、沙特、孟加拉、印度、阿根廷、巴西、巴基斯坦、伊拉克和玻利維亞等國已使用人民幣進行交易,或表達了這方面的意願,引發了人們對「去美元化」走勢的猜測。
美元一直是全球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巔峰時期的美元在全球外儲中的佔比高達71%,但是自從歐元「誕生」以後,美元的佔比逐年下降。IMF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佔比降至58.36%,創1995年有資料記錄以來最低。此外,美元在全球支付體系中的佔比也逐步減少,今年1月約為40%。
然而,美國官方對此卻顯得波瀾不驚。不久前,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談及「去美元化」風險時承認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份額將緩慢下降,美國制裁促使一些國家尋找替代貨幣,另一方面又強調,「美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是有充分理由的,這是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複製的。我們有流動性強、開放的金融市場,強有力的法治,而且沒有資本管制,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複製的,哪一個國家都不太容易想出一種繞過美元的辦法。」
那麼,耶倫所言是否過於自信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首先,儘管面臨經濟和地緣政治挑戰,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美元正處於結構性下跌的道路上。有分析指,在商業、私人資產、債務發行以及全球外匯市場上,美元的使用一直佔主導優勢。作為全球投資者普遍配置的常規資產,與一些國家央行「去美元化」不同的是,個人投資者仍選熱衷於購買美元資產。
事實上,去年全球央行外儲美元份額下降並非「去美元化」所致。按照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巴里·埃森格林的解讀,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美元升值迫使許多央行拋售美元進行干預,以維持匯率,防止本幣貶值,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儲備自然隨之下降。其二,加息導致美債價格下跌,而許多外儲均由債券等利率上升敏感型資產組成,由此導致美元儲備減少。
SWIFT資料同樣顯示,全球「去美元化」並無加速跡象。今年2月,美元佔國際支付份額約為41%,歐元約36%、英鎊6.58%、日圆2.98%、人民2.19%,而到了7月份,儘管人民幣佔比突破3%,但美元的國際支付比例卻大幅上升至46.4%,創下新高,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個百分點,與人民幣完全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顯而易見,美元的主導地位不僅體現在外匯儲備上,還體現在一半的全球貿易以美元進行,一半的跨境貸款和國際債務證券以美元計價。
第二,人民幣國際化任重道遠。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圆、英鎊之後入籃的第五種世界貨幣,增強了SDR的代表性、穩定性和吸引力,堪稱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有利於推動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七年來,人民幣資產國際吸引力增強。中國還建立了自己的CIPS系統,雖然規模和交易量遠不及SWIFT,但發展潛力巨大。
然而,承認也好,否定也罷,輕言人民幣在可預見的將來取代美元過於樂觀。誠如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馬磊立所言,任何替代貨幣的開發都會是一個中長期目標,人民幣「距離成為儲備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是儘管人民幣在雙邊貿易的國際支付中使用得越來越多地,但無論是全球外匯儲備,還是貿易融資,且不說與歐元相距甚遠,與美元就更不在一個重量級上了,實際份額很小。以證券投資為例,由於中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對外資產和負債僅佔全球總資產的4%,如此低的比例遠不足以成為美元的替代品。
二是特里芬悖論。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的理論,一個國家欲讓本幣成為世界貨幣,必須有能力為其他國家提供貨幣,像美國那樣不懼經常賬戶赤字,不得不接受吸收與其他國家的巨額貿易逆差。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布萊德·賽策爾分析,「中國將發現,要走得更遠,真正從根本上改變貿易結算結構很困難,因為它仍然希望向美國、向歐洲出售商品。沒有大量出口,中國經濟就無法實現平衡。」顯然,中國尚未做好這方面的準備。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毋庸置疑,資本管制妨礙人民幣履行國際貨幣職能,難以確保金融市場的可及性、流動性、靈活性和成本效益,限制了人民幣的國際吸引力。可以說,在實現自由兌換前,人民幣不可能取代美元成為世界儲備貨幣。
第三,替代貨幣使用增多尚未威脅到美元地位,卻加劇了不同貨幣之間的競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且不說前有歐元擋路,印度也擺出了急起直追的架勢,推動盧比國際化進程,欲與人民幣試比高。莫迪政府不同意對俄貿易使用人民幣結算,而是選擇了阿聯酋迪拉姆,明顯有這方面的考量。目前,印度已與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達成協議,以推進本幣貿易結算。有印媒甚至認為,盧比有著強大的潛力和優勢,可望在未來幾年超越人民幣,甚至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
必須看到,還有一些國家熱衷於使用人民幣結算有其難言之隱。俄羅斯被踢出SWIFT系統後被限制使用美元,尋求使用人民幣結算比較好理解,不少人或許沒有注意到,阿根廷接受用人民幣進行交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比索兌美元大幅貶值,一直在鬧「美元荒」。事實上,阿根廷對華出口仍多為用美元結算,只是從中國進口商品時使用人民幣。不能排除,有的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主要是出於對華示好,多為政治性的和象徵性的。換言之,許多國家願意使用人民幣結算固然與中國經濟發展密切關聯,但並不意味着美元地位受到撼動。
綜上所述,儘管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會下降,一些國家可能因制裁而尋求替代貨幣,但人民幣國際化關山重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