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經濟觀察】共建「一帶一路」十年成績單回應三大質疑

【經濟觀察】共建「一帶一路」十年成績單回應三大質疑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3-10-10 20:05:21 來源:中新社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全方位呈現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成果,亦有力回應了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對該倡議的種種質疑和曲解。

 加深他國債務危機?

 時有觀點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實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背後充斥着地緣政治考慮,也是中國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

 對此,白皮書有力回應: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建原則,不是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和地緣政治工具,而是聯動發展的行動綱領;不是現有地區機制的替代,而是與其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一直致力於增強共建國家自主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各國實現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白皮書稱,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了穩定、透明、高質量的資金保障體系,確保商業和財政上的可持續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因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而陷入債務危機。

 只有中國從中受益?

 共建「一帶一路」絕非只有中國受益的「單行道」。據白皮書數據,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高於同期全球貿易增速;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超過2400億美元。

 另據世界銀行報告,共建「一帶一路」使參與方貿易增加4.1%,吸引外資增加5%,使低收入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3.4%。受益於「一帶一路」建設,2012-2022年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占全球份額提高了3.9個百分點。

 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表示,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中國與共建國家間的產業互補性更趨增強,共建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步伐得以加快。同時,包括非共建國家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彼此經貿合作也顯著改善。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郭婷婷在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今後將擴大和便利優質商品的進出口,深化與共建國家的貿易合作,提升與共建國家投資合作的質量和效益。分析人士認為,隨着更多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出台,共建國家將收穫更多「真金白銀」。

 或被其他方案替代?

 當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共建「一帶一路」仍持冷戰思維與零和博弈態度,企圖提出所謂替代方案。如2021年歐盟通過「全球聯通歐洲」計劃;2022年,美國宣布啟動「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倡議」,承諾5年內籌集6000億美元,用於支持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分析人士認為,對比美西方國家「口惠而實不至」,至今未給發展中國家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多少實質性幫助,共建「一帶一路」已使眾多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收穫實實在在的利好,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

 根據白皮書,2023年6月底,絲路基金已累計簽約投資項目75個,承諾投資金額約220.4億美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批准227個投資項目,共投資436億美元,為共建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投融資支持。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推進多層次、複合型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已基本形成「陸海天網」四位一體的互聯互通格局。白皮書顯示,在亞洲,中老鐵路全線建成通車且運營成效良好,雅萬高鐵已開通運行;在非洲,蒙內鐵路、亞吉鐵路等先後通車運營。截至2023年6月底,「絲路海運」航線已通達全球43個國家的117個港口。

 汪鳴稱,共建「一帶一路」充分彰顯了開放性、包容性、普惠性,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隨着全球形勢變化,共建「一帶一路」也成為越來越多國家探索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的平台。

責任編輯:程向明 【經濟觀察】共建「一帶一路」十年成績單回應三大質疑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