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有片】您知道「藏在地名裏的香港」嗎

港深地名故事|【有片】您知道「藏在地名裏的香港」嗎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3-10-29 19:28:0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鵬城金秋,書香浸潤。由深圳市福田區委宣傳部、福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深圳節日大道承辦的第二十四屆深圳讀書月福田分會場暨第三屆書香福田讀書月近日拉開帷幕。

 10月28日下午,市民讀者聚集在福田區卓悅中心廣場「城市悅讀 書香福田」陽光書房,傾聽由深圳市政協黨組成員、文史學者陳林先生主講、以「藏在地名裏的香港」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分享會。本次分享會由香港商報攜手深圳海外聯誼會、香港深圳社團總會、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聯合舉辦。

 陳林先生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員,曾在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共中央組織部和香港中聯辦工作,目前任深圳市政協黨組成員、深圳經濟特區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他在香港工作生活16年,遍訪香港的歷史特色街區和郊野行山徑,是位知識淵博的「香港通」和文史學者。

微信截圖_20231029192849.png

 陳林先生在分享會上講述「藏在地名裏的香港」。

 陳林先生向深圳市民介紹和分享了香港地名背後的歷史淵源和趣味故事,從香港地名多樣性的由來、香港地標建築等角度,介紹了香港這座繁華國際大都市的前世今生和發展變化,展出了香港歷史文化及民情風俗別有趣致的另一面,令現場市民聽眾興致濃厚,大快朵頤。

 香港地名多樣性世所罕見

 陳林先生認為,放眼全球,香港地區的地名應該是最獨特、最具多樣性,文化內涵最豐厚的。如果說各地地名都有自己的故事,香港中西交匯、華洋雜處、新舊共存,其地名的生動性和承載的文化內涵,是古今中外任何城市都難以比擬的。

微信截圖_20231029192907.png

 分享會現場。

 香港地名多樣性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傳統文化及外來殖民統治互相博弈和影響而產生。在香港,用人名命名的地方很多,比如維多利亞港、皇后大道、駱克道等,它們始自殖民統治者顯示自己的存在感。還有許多地方源自中國文化傳統,比如新界、中環、尖沙咀等,它們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陳林先生特別提到,「獅子山精神」代表香港基層的草根團結拼搏精神,「太平山精神」則代表香港精英階層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今天香港的發展是這兩種精神共同努力的結果,「僅了解『獅子山下』是不夠的,還要了解『太平山下』,才能對今日之香港有更深刻的理解。」陳林先生說。

 陳林先生介紹,「雙地名」是香港最有特色的地名現象。在港英殖民文化與本土傳統文化的博弈中,香港出現很多「雙地名」,即同一地點擁有兩個地名。表面上看,「雙地名」也是一個英文名、一個中文名,但並不是英漢互譯,而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個名字,音不同,意也不同。

 譬如太平山的英文地名為Victoria Peak(英國女王名),赤柱的英文地名為Stanley(英國首相名),香港仔的英文地名為Aberdeen (英國外交大臣名),淺水灣的英文地名Repulse Bay,銅鑼灣的英文名為Causeway Bay。兩種文化相互博弈又旗鼓相當,同時並行,互不買賬。「香港本地已經有了廣泛使用的本土地名,但是當時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存在,又給它取一個新地名,但港人有着自己的傳統習慣,並不買賬。於是兩個名字並用,說英文的場合用新取的英文名,說中文的場合仍用原來的中文名。」

 陳林先生亦講到香港著名的深水灣與淺水灣。此兩灣相鄰,均位於香港島南部。香港開埠前,今天的香港仔一帶是人口最密集的漁村之一,附近有兩個海灣,緊挨村旁的叫深水灣,離村較遠的叫淺水灣。所謂深水灣淺水灣,並不指水的深淺,而是指灣的深淺。深水灣深入陸地,地形像一個收攏的口袋,淺水灣則比較開闊,像敞開的器皿。對當時的漁民來說,海灣越深越風平浪靜,海灣越淺越風急浪高,所以以前深水灣遂成為不少大家族的風水寶地,淺水灣則少有人居住。

 維多利亞港、太平山、獅子山、麥理浩徑、佐敦道、凌霄閣......香港作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除了擁有世界級的金融、貿易和旅遊資源外,還有許多隱藏在地名里的文化和故事。香港的地名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標籤,更是香港歷史、文化和地理特徵的體現。一個個地名背後,記錄着香港走過的滄桑,承載着一代又一代港人的記憶。

 港深地名故事聯動雙城文脈

 分享會現場,市民聽眾亦積極參與互動提問。有市民提問,若想組織同一公司內的深圳和香港的同事一起團建,有何妙招快速破冰,打破同事之間隔膜。陳林先生認為,香港獨特的歷史發展及文化環境鑄造了港人更關注身邊事的特點。首先要尊重港人,明白彼此之間的在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交流中盡量避免宏大敘事及高談闊論。其次可以從有趣的文化切口入手,同在一片天空下,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興趣濃厚,譬如可以在討論地名、風景、美食、中醫藥、歷史故事等方面多做互動。

微信截圖_20231029192929.png

 分享會上,市民聽眾提問互動踴躍

 亦有「寶爸」市民問到如果帶孩子到香港遊玩,請陳林先生幫手推薦適合的戶外遊玩地點。陳林先生多年在香港工作生活,盛讚香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及郊野行山徑的設計,他說:「香港的山林保護放眼世界都是別有特點,香港的行山徑野趣十足,自然風光非常好。爬上去就知道,香港山徑的原生態保護做得非常好,不是生硬、人工的石階,而是維護自然狀態的山徑。同時,郊野行山徑各種設備完備,標記清晰,若在某處受傷或者遇到需要幫助的困難,可馬上根據標記處打電話求助。退出機制也設計得很好,如果累了不想爬了,常在不遠處便有下山的路。具體適合家庭遊樂的行山徑,上網搜一下就有很多能兼顧休閒娛樂一體的路線,不勝枚舉,官方網站亦對各山徑標註得很清楚,包括詳細路程及難度,一目了然。」

 陳林先生亦介紹,港深雙城有不少共同或相似的地名,如葵涌、車公廟、沙田等。從相同地名這一點,便可窺見香港與深圳有着同宗同源、血脈相連、文脈相通的淵源。他亦期望大家關注《香港商報》發起並在進行的「港深地名故事」系列報道和活動,更多參與到這一類深港文化交流活動中來。

微信截圖_20231029193011.png

 分享會上,深圳市民對香港地名背後的種種有趣故事興趣濃厚。

 參加分享會的市民表示,通過聆聽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香港地名故事分享會,深感自身對香港的了解還太少:「平時並不會太多關注地名,認為其只是手機導航上顯示的一個符號,原來一河之隔的香港有這麼多有趣的地名故事,啟發很大,再到香港遊玩,會更多關注地名文化。」

微信截圖_20231029193036.png

 第二十四屆深圳讀書月福田分會場暨第三屆書香福田讀書月近日拉開帷幕。

 地名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既反映地域特徵,也體現地域精神,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香港一路歷經風雨滄桑,呈現出獨特的地名文化,而探究其地名的來龍去脈,或是解讀香港城市性格和特質的最好切入點。放眼未來,這亦是港深雙城文化互相交融,市民共同奔赴未來的互動方向之一。

 為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心聯通」「人文聯通」,講好港深雙城故事,《香港商報》攜手諸多深港兩地機構於2022年發起「港深地名故事」系列報道和活動,一年多的時間,以地名故事為抓手,挖掘整理推介港深雙城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採寫原創稿件及視頻、刊發社會各界來稿超百篇(條)。今年年中,根據此系列報道文章結集而成的《港深地名故事》書籍由香港商報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港深地名故事」文化展亦分別於今年5月和7月在深圳南頭古城和香港灣仔華潤創坊展出,觀展人流踴躍,深受市民好評。

 此外,「港深地名故事」還衍生出「深港各界紀念新安縣建縣450周年之我身邊的新安文化記憶」系列報道和網上徵集大賽,並在香港舉辦了「新安文化記憶——港深歷史文化學者對話會」,現場反響極為熱烈。「港深地名故事」及其衍生活動受到港深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得到港深兩地知名文化學者專家的大力支持,傳播深遠,好評如潮。接下來,「港深地名故事」還將結合深圳讀書月和深港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舉辦一系列分享會、講座、沙龍等活動,聯動港深各界及市民,推動雙城文化交流合作,持續擴大影響力,努力打造港深文化交流融合的知名IP品牌。(記者  陳彥潔/文 記者 許傳軍/圖)

微信圖片_20231029192716.jpg

責任編輯:趙桐曲 港深地名故事|【有片】您知道「藏在地名裏的香港」嗎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