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朱虹:紅色于都—新長征 再出發

朱虹:紅色于都—新長征 再出發

責任編輯:郭昕玥 2023-12-08 15:26:32 來源:香港商報網

    風雷動,旌旗奮,起宏圖。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8.6萬余人在于都集結,開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偉大遠征。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考察,站在當年紅軍出發的地方,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新長征、再出發」的偉大號召。

    2023年12月8日至10日,由江西省和湖南省聯合主辦的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將在于都舉辦。

圖2:于都縣城風光.jpeg

于都縣城風光

    于都被稱為長征起點,初心之源。一個紅色精神坐標,一片希望升騰熱土,紅色的血脈,旗幟的力量,始終在于都這片紅土地上激蕩。

    今天的于都,厚植家國情懷,守望「紅色家底」,把「長征精神」融入「新長征、再出發」的生動實踐,在紅色旗幟的指引下,這座紅色之城,正以盛情姿態,點燃紅博會傳續之火,燃旺紅色精神火炬,奉獻一場高質量的盛會,讓「紅色文化」這個國之瑰寶更加光彩奪目。

    一座信仰之城

    紅色豐碑 光榮與夢想

    遠山如黛,于都河水靜靜流淌。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在貢江河畔巍然佇立,十裏長堤,醒目的「長征渡口」石碑,廣場大理石上鐫刻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它們仿佛都在默默述說著89年前的那場遠征。

    于都,建縣西漢高祖六年,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走出了16位共和國將軍。這個歷史厚重的紅色大縣,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一段光榮的歷史,承載過革命先烈的鮮血與汗水,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3:長征渡口.jpeg

長征渡口

    這裏是「贛南當時最紅的地方之一」。1926年11月,于都縣最早的黨組織——中共于都支部幹事會在縣城邱家祠成立。在黨的領導下,于都的革命運動創造了「三個第一」,即:贛南第一支正規工農武裝,贛南第一塊紅色根據地,贛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

    這裏是「地球上紅飄帶的起點」。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轉移,突圍轉移的地點最終選在了于都。1934年10月17至2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8.6萬余人在于都河北岸8個主要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二萬五千裏長征,于都作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的起點載入史冊。

    長征,是在血與火的鬥爭中走向新生、走向勝利的革命之路。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為長征勝利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勛。周恩來曾感動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這片英雄的紅土地,從未忘記先輩們的光榮與夢想,紅土地上的珍貴記憶,在老百姓的口耳相傳中歷久彌新,長征精神被永遠銘記,長久滋養著腳下的土地。

圖4: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jpeg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信仰,領航前行道路;信念,鑄就不朽豐碑;信心,賡續紅色血脈。革命年代,信仰、信念、信心是在熱血與犧牲中淬火重生。和平年代,信仰、信念、信心是永誌難忘的紅色基因。

    江西自2005年發起以紅色旅遊為主題的首屆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迄今走過了18年的輝煌時光,今年已是第十四屆,規模與水平不斷提升,覆蓋面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全國紅色旅遊發展風向標。本屆紅博會于都接棒,這座信仰之城,汲取磅礴的紅色力量,擦亮紅色旅遊品牌。從歷史深處走來,于都在革命戰爭年代用苦難鑄就輝煌;站在新時代的紅色大地上,于都也必將在紅色文化的滋養下,勇立時代潮頭,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為全國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再創輝煌註入新動力。

    一座求索之城

    繼往開來 奮起越雄關

    長征大劇院舞台上,序幕緩緩拉開,于都河畔的故事正式上演。夜渡于都河、血戰湘江、遵義會議、爬雪山、過草地……豪情萬丈的中國首部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消弭時光的阻隔,呈現「于都河畔」「八萬六千個告別」「九死一生的承諾」「萬水千山的牽掛」「一生一世的守望」「新時代的宣言」六大篇章,史詩級的題材、國家級團隊的實力、世界級的科技舞台,讓觀眾全景式、沈浸式深度體驗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帶來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長征之旅、震撼心靈的紅色洗禮。

圖5:中國首部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jpeg

中國首部大型紅色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于都時強調,要把紅色故事講下去,把紅色基因傳承好。《長征第一渡》的打造,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和創新舉措。史詩級的題材,高科技的舞台,精湛的藝術表演,讓這部劇火爆「出圈」,廣受贊譽。截至目前,該劇共演出164場,觀演人數超過10萬人,已成為江西紅色文旅的一張靚麗新名片,著名藝術家張繼鋼評價該劇「是贛州兒女向紅軍戰士交出的一份新答卷」。

    艱難征程,山河見證。紅色精神,破繭重生。于都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富礦」,紅色基因不僅僅存留在于都的一座座紅色舊址、一處處紅色故地,更轉化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深深融入這片贛南熱土,催生出天翻地覆、日新月異的變化。回望來時路,在歷史的巨書中求索,在引領人們追憶崢嶸歲月、鑄就強大精神動力的同時,于都紅色文旅新場景、新空間也更加令人期待。

    紅色家底既要「守牢」,更要「用活」。于都共有革命舊址122處、不可移動文物536處,家家有紅軍,村村有故事,鄉鄉都有文物。為保護好這些「紅色家底」,于都全面開展革命文物、紅色標語專項普查,建立文物保護目錄清單,多渠道籌集資金,常態化開展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工作。

    于都紅色標語保護和利用入選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中華鎢礦公司舊址保護利用入選江西省革命舊址保護利用示範案例,被評為江西省首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示範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共和國第一國企——中華鎢礦公司舊址創評為省級工業遺產旅遊基地。對50余處革命進行了舊址陳列布展,堅持紅色引領鄉村振興示範點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打造了167個群眾身邊的「紅色課堂」,建設了18個紅色名村,促進鄉村振興。建設集全域展現、動態檢索、數據管理、語音講解等功能於一體的革命文物數據庫,打造了一座「指尖上的紅色博物館」。于都,這座沒有圍墻的紅色歷史博物館,「館藏」越來越豐富,「故事」越來越精彩。

    紅色故事既要挖掘傳承,更要唱響品牌。聆聽一段紅軍故事,唱響一曲紅色歌曲,重溫一堂理論課程,欣賞一場紅色演藝,開啟一段紅色研學之旅……在于都,處處都有紅色印記,處處都是紅色傳承。于都把「長征文化」列為全縣「四大品牌」之一,在「學、教、講、演」上下功夫,讓每個人都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人、長征精神的傳播者。

    長征學院僅開學一年就接收培訓學員15萬人,長征歷史步道祁祿山、梓山山峰壩示範段成為全國黨性教育的網紅打卡地;培育紅色教育培訓機構25家,打造了30個黨性教育精品教學點、8條精品教學路線,開發了130余堂紅培課程,大力開展紅色研學工作;為遊客講述紅色歷史和紅色故事的不僅有專業講解團隊,還有「小紅星講解員」,每年節假日到紅色景點義務講解,受到廣大遊客的紛紛點讃;紅軍後代自發組建的長征源宣講團,入基層、走出去,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紅色故事和新時代理論,獲評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紅軍後代自發組建的長征源合唱團,堅持十三年赴全國各地公益演出《長征組歌》620多場,長征源演藝團在紅軍出發渡口傾情演繹情景劇《告別》500多場,紅色曲劇成為長征精神傳承的精彩文藝品牌。

    紅色文旅既要凝「神」聚力,更要百花齊放。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是于都打好「地方牌」、提升經濟「含金量」、增強民生幸福的重要組成。于都以紅色文化凝神聚力,把紅色旅遊融入大規劃,按照「旅遊+」理念,推動紅色旅遊與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等深度融合,在服裝設計中融入長征元素,「新長征、新時尚」成為于都的新地標;蘭花小鎮千種蘭花爭奇鬥艷,富硒農特產品供不應求。初步實現從傳統工農業向景觀產業轉型,不僅發展了紅色旅遊,還帶動了工業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融合發展,形成了以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為核心、多個精品區域為支撐的「眾星拱月」全域旅遊框架。紅色旅遊激發出於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活力。

    這是時代的脈搏,這是發展的律動。不忘「來時路」,走好「今後路」,在上下求索中,于都人用心中的深厚情感、手中的紅色巨椽,描摹出嶄新的時代圖景。

    一座未來之城

    大道向前 春風千萬重

    「紅軍」「長征」「集結」「渡江」「勝利」,于都河上五座大橋,將一部「長征史」鐫刻在滾燙的名字裏,讓歷史照進現實,用現實開創未來。它們是便民橋、富民橋,更是連心橋,映照著于都人在薪火相傳中,繼續保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奮發勁頭,凝心聚力,正向着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闊步前行。

圖6:祁祿山紅軍小鎮.jpeg

祁祿山紅軍小鎮

    紅色文化滋養民心,紅色文化驅動經濟動脈。近年來,于都縣將長征文化、時尚之都、富硒產業、體育融合「四大品牌」一體推進,形成了「紅色引領、景城一體、全業共融、全域共建」的新格局,全力拼經濟、拼發展,實現縣域經濟量質齊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這是一座活力迸發的時尚之都。繼獲評「中國紡織服裝名城」之後,于都又躋身全國6家紡織服裝行業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之列。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引進全國最大的水洗產業園,不斷完善智造基地、服裝學校等「十大公共平台」,致力打造千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

    這是一片孕育希望的創業熱土。于都縣持續打響富硒產業品牌,加快實現「以硒興業、以硒富民」,打造了車溪壩腦、禾豐堯口、梓山潭頭、段屋勝利、銀坑平安等5個千畝富硒蔬菜示範基地;新長征富硒產業園正式開園,富硒功能農業高標準示範基地、富硒產品旗艦店、富硒餐廳、檢驗檢測中心、富硒加工等項目全面啟動;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累計開發了富硒大米、禽蛋、茶葉等11類富硒農產品和富硒糖果壓片、富硒葛根餅、富硒醬油等系列富硒精深加工產品,認證富硒產品218個、涉硒商標13個,企業標準3個,團體標準3個,市級標準3個。如今的于都,富硒品牌唱響城鄉,蔬菜大棚瓜果飄香,「五美」鄉村示範帶動,特色產業亮點紛呈。

    這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動感之城。于都全面打響體育融合品牌,全民健身蓬勃發展。深入推動足球、冰雪、乒乓球、羽毛球、射擊、水上等六大項目進校園,大力推進足球改革試驗區創建工作,全國長征汽車拉力賽、「重走長征路」徒步大賽等體育賽事相繼在于都舉辦,于都新長征之旅體育旅遊路線入選2022中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

    「辦好紅博會,提升一座城。」今年以來,于都以辦一場精彩的紅博會為目標,建成一批旅遊配套,打造一批旅遊業態,開發一批文創美食,提升一批精品線路,舉全縣之力呈現紅色于都新形象、新面貌。在籌備紅博會的同時,于都同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改善城區功能,提升城市氣質,濃厚紅色氛圍,實現「紅色引領、景城一體、共建共享」。

    大型房車露營基地、紅色研學基地、客家文化大觀園、雩都古城……一大批重大文旅項目多點開花,從于都上空俯瞰,這些項目沿着于都主城區不斷向周邊村鎮延伸,與美麗鄉村交融構築成一張潛力巨大的文旅棋盤。紅色是于都的底色,于都以紅色旅遊為主導,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豐富「紅色旅遊+」內涵,讓長征這根紅飄帶貫穿于都經濟社會各領域,成為推動于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永續動力,這裏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將紅得鮮艷、紅得燦爛、紅得耀眼。

    從于都河長征啟航的獵獵紅旗,到紅博會場高高飄揚的鮮艷紅旗,旗幟的力量激蕩胸懷。創新奮鬥不停頓、改革開放不止步,是于都人民對這片紅土地最美的告白。老區不老,踏著時尚前沿的節奏再出發,于都這座革命老區裏的小山城,正在高質量發展的「T臺」上,賡續紅色血脈,高揚奮鬥之姿,綻放最美芳華。(作者系江西原省委常委、副省長,江西省文化和旅遊研究推廣協會會長)

頂圖: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

責任編輯:郭昕玥 朱虹:紅色于都—新長征 再出發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