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民意建言】應對極端天氣 體育界須做更多

【民意建言】應對極端天氣 體育界須做更多

責任編輯:黃鶯 2023-12-18 08:15:28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何子煜

 今年《施政報告》提到,為持續強化香港整體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政府會在預警、準備、應急和復原四個方面採取措施。政府有前瞻思維,實在是市民之福。值得注意的是,過往超強颱風「山竹」襲港的時候,小西灣運動場等多個體育場館的電力系統裝置、觀眾席上蓋、田徑跑道及草地球場等都受到嚴重破壞。而早前「世紀黑雨」期間,筲箕灣發生山泥傾瀉並淹沒了耀興樓對開的球場。由此可見,更趨嚴重的颱風和暴雨,這些由氣候變化引起的巨大災害將會對民眾的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在體育領域的破壞和影響更為明顯。我們是時候從本地經歷的災害開始放眼世界,以更宏觀的環球視角看待氣候變化對體育的影響,並探討更有效、更長遠的紓緩措施。

 提升場館氣候韌性

 每當提到氣候變化,大家總能夠聯想到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更加極端的天氣狀況和巨大災害等現象,並隨之估計滑雪、衝浪等對於自然環境有較高依賴的運動會受到影響。而事實上,每一項我們正在觀賞或參與的常見運動項目,都有機會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果而產生不同程度的阻礙。例如,暴雨和球場積水致使高爾夫球等戶外運動的作賽日受局限、熱浪導致室內運動的場館更加供不應求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氣候變化同樣會對體育產業帶來巨大損失。長期跟進體育領域消息的英國作家David Goldblatt經過實地考察和分析後指出,英格蘭各級足球聯賽中有四分之一的場館,包括車路士、韋斯咸等英超聯賽成員球會,將會在2050年全面或大部分用地被淹沒。這些場館都牽涉龐大的投資,包括地皮、設施、器械、配套設備等,一旦遭受破壞而被迫需要搬遷,對球會而言是難以負擔的成本。針對自然環境有較高依賴的場館方面,許多海外營運商已決定制定氣候變化方面的預案。一些滑雪俱樂部投資了更高效造雪機,期望以科技創新來提升資源效益。西維吉尼亞州的雪鞋山度假村(Snowshoe Mountain Resort)就成功推出了能製造原兩倍雪量、消耗能源只有原本三分之一的新型造雪機,從而確保滑雪場地不會消失。此外,滑雪俱樂部更應用了全球衛星定位技術,測量雪頂到雪底的厚度以及觀測整個場地的地形,更加平均和合理地分配造雪分量,節省超過五分之一的造雪需求。

 至於其他運動場館,許多營運商致力於提升場館的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舉例言之,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棒球場加強了周邊的堤壩建設,並設定了更高標準的建築高度和人流路線,嘗試提升其承受海平面上升和其他天氣模式變化的能力。澳洲亦有場館利用了可伸縮屋頂來減少空調和照明的耗能,並提供反射屋頂塗層來反射太陽熱量、減輕熱浪對於運動員和觀眾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和熱浪都是香港有機會面對的挑戰,我們也有必要參考外國的先進例子,加強本地運動場館承受氣候挑戰的能力。

 推出運動員紓緩措施

 另一方面,氣候變化亦對運動員和其他人員構成挑戰。2018年板球灰燼盃賽場上,英格蘭隊長Joe Root因為在球場中央溫度高達攝氏57度的炎熱天氣下作賽而出現脫水、腹瀉、嘔吐等症狀,後來更需要送院、一度致使職業生涯被迫終結。同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悶熱的賽場導致祖高域一度出現嚴重的中暑症狀,另外有四位選手因為酷熱天氣被迫退賽。《環境與資源經濟學家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sts)刊登的研究發現,空氣中的一氧化碳和微塵會影響棒球裁判正確判罰的能力,即空氣污染程度越高,裁判判決的準確性就越低。在較高污染程度的球場作賽,裁判每場比賽可能有7至9個判決的失誤,對於比賽的結果有相當大影響。

 為此,許多體育盛事的主辦方都嘗試推出即時方案,盡可能減輕天氣影響程度。其中,2021年的東京奧運已採取抗暑降溫對策,包括提供冰凍背心、用北方白雪製成的冰鎮包等降溫產品。而在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當中,主辦方宣布採用創新的節能冷卻系統,透過局部冷卻來提升節能效益。具體來說,局部冷卻將能源集中於球場和看台上而減少其他區域的耗能,並運用空氣循環技術來將同一個冰冷氣泡中的冷空氣來回推送,以最少的能源維持場館約20度的舒適氣溫。然而,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只能夠在有限程度上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亦存在地段和比賽形式的局限,許多戶外比賽仍無法受惠。香港作為國際體育盛事之都,應當在相關領域加強與國際夥伴的合作,例如進行馬術、欖球、海岸賽艇等運動的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研究,幫助運動員未來在香港參賽時,獲得更充分的健康保障。

責任編輯:黃鶯 【民意建言】應對極端天氣 體育界須做更多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