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走在前列 廣東這樣起步——從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看高質量發展穩與進

走在前列 廣東這樣起步——從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看高質量發展穩與進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1-01 23:19:09 來源:新华社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做好經濟工作的9項重點任務時提出,「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一域觀全國。近日,新華社記者深入我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調研。雖然趕上南下的寒潮,但隨處可見的忙碌景象卻展現出南粵大地的勃勃生機。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沿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今日之廣東正在高質量發展的寬廣航道上勇立潮頭、奮楫揚帆,奔赴「再造一個新廣東」的美好未來,也為世界打開一扇讀懂中國經濟時與勢的窗口。

 乘風——在複雜經濟周期里綻放「南粵紅」

 深冬寒風裡,行走在羊城廣州,火紅的三角梅隨處可見。正如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複雜經濟周期下,廣東經濟依然暖流涌動。

 廣州南沙,中船龍穴造船基地。高聳的龍門吊之間,一艘艘正在建造的巨輪蓄勢待發。

 「2023年訂單數量已經翻番,新訂單排到了2028年。」廣船國際黨委副書記張慶環說,中國已躍升世界最大船東國,「廣東造」的LNG雙燃料豪華客滾船、汽車運輸船、大型箱船等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

 廣東擁有國家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造船業的紅火正是廣東經濟復蘇向好的生動寫照。 

 在全國經濟版圖上,廣東的分量不言而喻——

 96161.63億元,這是2023年前三季度廣東實現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經濟總量的十分之一。

 2022年,廣東經濟總量接近13萬億元,已連續34年位居全國首位。這一規模即便在全世界的經濟體中也能排進前十名。

 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自身發展基數大,每一個增長點都來之不易。2023年前三季度4.5%的增速,與2022年同期2.3%的增幅相比翻了近一番。

 不僅如此,廣東擁有各類經營主體超過1700萬戶,占全國十分之一;外貿總額約占全國五分之一,已連續37年穩居全國首位;還是全國名副其實的工業、財政、養老金、科技創新第一省。

QQ截圖20240101231356.jpg

 這是2023年10月15日拍攝的第134屆廣交會現場。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越是走在前列,對風險挑戰的感受就越直接——

 從全球看,在世界經濟衰退、貿易投資疲弱背景下,作為開放前沿的廣東外貿依存度高達64%,面臨比其他省份更大、更直接的衝擊;

 從自身看,廣東經濟「量」的增長已到平台期,「質」的突破還處在醞釀期,加上人口數量多、資源約束緊,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的任務又重,經濟發展繼續搶得先機、贏得主動難度更大。

 「一方面要看到,擺在廣東經濟、中國經濟面前的問題是全球性的、周期性的,大多數經濟體都面臨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說,另一方面也要意識到,廣東繼續走拼土地、拼價格、拼勞動力的老路行不通。

 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廣東如何化危為機、行穩致遠?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廣東的根本出路。」——2023年開年首月,廣東召開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給出了響亮回答。

 一年來,乘高質量發展東風,南粵大地勃發嶄新氣象——

 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是廣東2023年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

 2023年12月26日,伴隨着汽笛長鳴,廣州白雲站首發列車C1893次從站台緩緩駛出,汕汕高鐵首發列車G9797次也從汕頭南站駛出;與此同時,深南高鐵、廣河高鐵機場段兩個新建項目正式開工。

 多個重點鐵路項目集中開通開工,對於補足廣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短板意義重大。時至今日,粵東粵西粵北12市,經濟總量仍不到珠三角9市的四分之一。

QQ截圖20240101231405.jpg

 2023年3月7日拍攝的位於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的中國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在粵東,海上風電動能強勁;在粵西,海洋牧歌唱響深海;在粵北,山間「金果」次第飄香……借力「百千萬工程」,粵東西北地區正不斷將短板變成潛力板,拓展廣東發展新空間。

 潮湧珠江兩岸闊,放眼南粵氣象新。

 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設順利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活力回歸;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等運行良好,科技產業動能提升;內需潛力不斷挖掘,文旅消費新業態不斷湧現;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加快推進,農村居民收入持續高於城鎮居民,民生福祉不斷增強……

 2023年,世界經濟寒潮下,廣東經濟綻放出的「南粵紅」,帶來的是經濟暖意,更是信心。

 破浪——在新的生產函數中求解新動力

 位於深圳南山的大沙河,曾經黑臭淤塞、避之不及,如今經過治理,波光槳影、滿眼綠翠。

 大沙河在變,周邊的科創企業也在積聚增長的新動能。

 「你能想象嗎,一個指甲蓋大小的超聲探頭上有兩千多個陣元,每個陣元獨立發射、接收超聲波、互相協同。我們最新研發的超高端超聲醫療器械,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位於深圳南山的公司總部,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興奮地說。

 光鮮新產品的背後,是對創新的堅持。

 「我們走的是一條充滿挑戰的自主研發之路,每年的研發投入都要占到營業收入的10%。」李西廷說,面臨國際巨頭的激烈競爭,我們必須迎頭趕上,「每年不出十幾個新產品,就無法保持高增長。」

 舊去新來,乘風破浪。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中國經濟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

 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土地要素依賴減弱,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生產函數的變化亟需新的動力支撐。

 「在中國經濟總量超百萬億元後,宏觀經濟的發展規律正在發生變化,新的生產函數下必須更多依靠技術創新、優化資源要素配置等發展生產力。」深圳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表示。

 回望2023年,廣東把實現新型工業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任務,結構性調整邁出堅實步伐,向着由大變強前進了一大步,局部領域呈現向上突破的姿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QQ截圖20240101231415.jpg

 在廣州的廣汽傳祺智慧工廠總裝車間,機器人手臂在安裝汽車玻璃(2023年3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以生產方式再造提升傳統產業「含智量」——

 「牛仔褲過時了」「牛仔褲款式少」,在快時尚迅速發展的當下,曾經很受歡迎的牛仔褲市場,變得不溫不火。

 數字化轉型賦予傳統產業新動能。在「牛仔之都」廣州新塘,廣嘉服裝有限公司投資一千萬元從瑞典進口智能吊掛系統設備,生產效率提高了30%。

 公司總經理王永倫介紹,如今一條生產線一天就能生產15個款式,「小單快反」給大型跨境電商平台供貨,年產牛仔褲百萬條。「2024年底上萬平方米的新廠房將投入使用,我們的車間將是難得的漂亮、綠色。」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車間。

 廣東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排頭兵,2022年製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全部製造業增加值4.4萬億元,占全國的八分之一。依托厚實的製造業「家底」,傳統產業在技術改造中煥發新生機。

 以循環經濟再造提升廣東製造「含綠量」——

 2023年12月23日,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項目在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成功點火投產,標誌着我國鋼鐵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再邁新步伐。

 「我們推進綠色化生產的決心非常強烈,全廠實施了2728項超低排放改造。以用水為例,如果使用鑒江水只需2元多一噸,但我們堅持以每噸30多元的成本進行廢水處理。」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總經理韓仁義說,雖然公司節能環保投資達到64億元,但更綠色的高端產品助推企業利潤今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QQ截圖20240101231423.jpg

 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拍攝的寶鋼湛江鋼鐵廠區(2023年5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以產業集群再造提升未來發展「含金量」——

 2023年11月下旬,總部位於深圳的比亞迪公司宣布,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第一個「100萬輛」用時13年,最近的第六個「100萬輛」僅用時3個多月。

 2023年前三季度,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25.8%。放眼廣東,電動載人汽車出口增長了4.3倍。

QQ截圖20240101231430.jpg

 2023年7月3日在廣州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拍攝的作為中國第2000萬輛下線的新能源汽車的昊鉑GT。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在惠州,德賽電池、億緯鋰能等「鏈主」企業的湧現,帶動形成千億元規模的鋰電池產業集群;在佛山,一個北滘鎮就形成了智能家電、高端裝備、機器人等多個產業集群,鎮域經濟規模超千億元……廣東正大力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

 2023年底最新數據顯示,廣東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已達3.42%,同比提高0.21個百分點;深圳、東莞、惠州、廣州分別達5.81%、4.1%、3.44%、3.43%。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9萬家、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2024年重點任務之首。

 這表明,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才能順應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不斷增強應對外部風險能力,增強產業鏈韌性和安全。

 走在前——在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奮力攀登

 新的征程,需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勃發新氣象,但這一過程不可能是鮮花掌聲中的樂享其成。

 步入2024年,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全球經濟依然低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等問題凸顯。

 展望新的一年,日前召開的中共廣東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明前行方向——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夯實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硬實力」。

 踏破荊棘,必遇繁花。

 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在更大力度改革開放中激發破局的力量——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如今,一系列正在推進的改革舉措為企業提供着不竭動力。

QQ截圖20240101231439.jpg

 這是2021年9月17日拍攝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眼下,在惠州大亞灣開發區新興產業園北區,工人們正在搶抓工期,推進惠州軟件園、科創智造產業園主體工程施工。園區尚未投入使用,已有思傲拓科技、德萊仕等8家企業簽訂意向入駐協議,預計產值達20億元。

 「招商團隊替我們想到了項目所有落地事項,基本上沒操什麼心。」思傲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卓明對大亞灣開發區「店小二」招商服務印象深刻。

 營商環境猶如自然生態環境,企業家和企業如同「候鳥」,哪裏環境適宜就「飛」向哪裏。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無事不擾、有求必應」,讓「候鳥」樂於「築巢」,正是中國經濟永葆生機活力的密碼。

 「企業所得稅率從25%降到15%,個人所得稅負超過香港稅負的部分予以免徵,這對我們發揮所長、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有極大幫助。」在前海執業的香港稅務師鄭康祥細數「獲得感」。

 普華永道中國發布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2023年度營商環境藍皮書顯示,目前前海基本實現「營商環境在2025年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目標。

QQ截圖20240101231448.jpg

 這是2023年12月15日拍攝的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產業和科技加快融合發展,「百千萬工程」實現良好開局,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紮實有力……廣東持續奏響進軍高質量發展的集結號,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圍繞落實「錨定一個目標,激活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以「再造一個新廣東」的意志和幹勁奮力開拓、攻堅克難。

 不久前,廣東省政府網站公布了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23年至2030年,展望至2035年,五大都市圈將加快打造廣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源、增長極。

 一系列政策舉措有破有立、統籌推進:從完善反不正當競爭協同共治機制,到開展放寬市場准入試點,重點推動新業態新領域准入環境持續優化,打開了廣東經濟發展的新空間,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智慧力量。

QQ截圖20240101231456.jpg

 這是2023年11月28日拍攝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東塔及西人工島(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從深圳西海岸遠眺,大鏟灣碼頭橋吊繁忙作業,世界級跨海工程深中通道隱約可見,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樓不斷改寫着天際線。

 今天,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正在拼搏奮鬥中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以高質量發展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答卷。(記者陳凱星、葉前、韓潔、吳濤、孫飛、魏玉坤)

 頂圖:2022年7月28日拍攝的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責任編輯:程向明 走在前列 廣東這樣起步——從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看高質量發展穩與進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