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在大朗吃荔枝

在大朗吃荔枝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4-01-17 15:09:39 來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武歆

 過完端午節,我來到東莞大朗鎮。因為之前一場大雨,放晴後的天氣特別涼爽,與當地人見面寒暄,都是滿臉笑意的「來得正是時候,吃荔枝呀」,說這話時,男女老幼的眼睛裏,有着亮閃閃的光。接下來,不管是喝茶還是吃飯,桌子上肯定會擺上一盤、兩盤的鮮荔枝。儘管當下發達迅捷的快遞業務,使得你無論身在何方,都能吃到千里之外的瓜果梨桃,可是不管如何快捷,也永遠比不上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新鮮,它們身上還散發着原住地的氣息,原汁原味的它們,還沒有被喧囂煩亂的塵世觸碰和侵染。

 大朗的荔枝,晶白,核小,甘甜。只要吃上一顆,就會一顆接一顆,不想停下來。心裏想着歇會兒吧,可手不聽使喚,還要繼續伸出去。因為緯度關係,大朗荔枝要比海南、茂名等地荔枝,收穫季節稍晚一些,但恰好是在端午節前後,這也讓「飛龍在天」的吉祥之日,又加載了糯米香甜的「民間配方」。

 關於荔枝的生活記憶,作為土生土長的北方人,我幾乎一片空白,沒有任何回憶的搭載。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北方,百姓的日常水果主要是蘋果、梨、瓜、桃、杏等,而天津人冬季的日常水果則更是單調,凍梨、柿子還有「蘿蔔就熱茶,氣得大夫滿街爬」的青蘿蔔,關於荔枝的故事,只是停留在搖着大蒲扇的私塾老者的唇邊,那爛熟民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在北方夏季的胡同里巷中,只是隨着飛舞的蜻蜓而變成遙遠的童話;還有就是誰也逃不脫的中學課本里的散文——《荔枝蜜》中的場景「透過荔枝樹林,我沉吟地望着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裏插秧。」這所有的一切,對於生活粗鄙、對於「吃」總是馬馬虎虎的我來講,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關於南國荔枝的任何細微聯想。

 但在大朗鎮的日子裏,我卻破天荒地對「吃荔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不僅源於它留存在口腔中的悠長綿甜,還源於「荔枝文化」在民間的盤根錯節,早已散漫在生活中的每個微小細節中;更源於百姓對荔枝的無限熱愛,進而所產生的文化覆蓋,導致外來者在漫不經心之中,就已經「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荔枝故事中。

 大朗鎮的荔枝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可以想見當下大朗人的豪邁氣魄「世界荔枝看中國,中國荔枝看廣東」,絕對不是心血來潮的吶喊,而是有着深厚的歷史積澱。從大前年開始,廣東嶺南的荔枝種植系統(東莞),入選了第五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而大朗鎮就是這個種植系統的兩個核心區之一。當地人說起荔枝,多麼內斂羞澀的人,都會瞬間變得手舞足蹈,情緒也會亢奮起來。這邊有人拉着我胳膊說,入選這個陣容非常不容易,那可是有着自上而下的嚴格的科學標準;另一邊又有人把嘴巴湊得更近,努力讓普通話講得更純正,為的是讓我能夠聽得清晰明白,去年大朗鎮的「莞香荔」和「糯米糍」,在全國優質荔枝擂台賽中,獲得了金獎和銀獎,那可是不慘假的金和銀哩。

 我耳根子軟,偶爾又特別較真,遠沒有「雪夜訪戴」的瀟灑自適,吃了、聽了,躁動得還要去荔枝園探個究竟。於是,當地人興致勃勃地帶我前往荔香濕地公園。把種植荔枝的地方稱為公園,可見大朗人多麼熱愛荔枝。

 在去的路上我了解到,這個荔香濕地公園有一千多畝,早在2008年就建成了,除了荔枝種植園,還有開闊的綠地、平展的湖面,如今這裏已經成為解讀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最佳之地。

 荔香濕地公園距中心城區特別近,用散步的節奏,還沒覺得累就已經到了。我這個北方佬從走進公園那刻起,就恨不得渾身長滿眼睛。雖然是大晴天,但有清爽的風,所以荔枝林里沒有悶熱的感覺。

 綠的樹葉,紅的荔枝,落滿褐色樹葉的地面,最不好搭配的三種顏色,卻在荔枝林里完美結合,又因為樹木錯落有方,越看越好看:有的樹木之間距離近,伸展出去的枝杈靠得更近,幾乎交融在一起,茂密的樹葉遮住了陽光,只有一束束邊界模糊的或大或小的光亮,穿透枝葉的縫隙,柔和的落在鬆軟的地面上;有的樹木比較孤傲,遠離其他「同族兄弟」,但因枝幹掛滿果實,卻又變得異常謙虛,樹枝低垂下來,幾乎接近地面;有的樹掛滿果實,又因光線原因,整體顏色比其他樹木顯得略深一些;還有的樹,從根部開始分杈,看上去像是兩棵樹;更有樹木從根部就完全分裂,分成三杈或四杈,形成更大的場面鋪排;極個別的樹木,枝杈扭曲得特別厲害,猶如詩句描述的「雪後虯枝繁細蕾」,只不過沒有「雪後」罷了。

 在荔枝樹林裏漫遊,我變成一個頑皮少年,從這棵樹上摘下幾顆,又發現另一棵樹的果實更紅更大,又急忙奔向那一棵……就這麼奔來奔去,很快雙手拿不了啦,也就在這時,始終仰着腦袋向上看的我,突然踏進一塊積水之處,隱秘在落葉下面的雨水,瞬時沒過我的腳踝,這也算是對我貪吃的懲罰吧。

 荔香濕地公園之所以稱為公園,就是因為一棵樹、幾棵樹、數十棵樹、幾千棵樹……所圍成的一個又一個景觀不同的區域,但無論走在哪個區域、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像是一幅幅的中國山水畫,而且極具「四可功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我也才明白大朗人為什麼把荔枝種植園稱為「公園」的緣由,因為他們確實擁有這樣的底氣,時至今日大朗鎮還存有近萬畝的荔枝林,其中老樹達兩千多棵,樹齡最長的已經超過三百年。

 誰都知道吃荔枝多了會上火,一個在大朗居住了很多年的外鄉人告訴我,他剛來的時候吃幾顆都不成,口乾舌燥,還會流鼻血,可是喝了當地人的特殊煲湯之後,就把上火的問題解決了。原來大朗人自有高招,他們想出了去火的好辦法,把一種稱為「老鼠瓜」的食材,與中藥材生地放在一起煲湯,去火的效果非常好,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吃荔枝。

 夜幕下的大朗鎮,瀰漫着濃烈地民間煙火氣,大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在這個九十七平方公里的小鎮上,八十萬人口竟有六十萬是外地人,而這些外地人中還是以年輕人為主力軍。是什麼原因,能夠吸引這麼多外地年輕人來此打拼謀生?

 當地人耐心地告訴我,要想深入了解大朗鎮的魅力,需要心平氣和的多住幾天,大朗是國內最具規模、產業鏈最完善的毛織產業集聚區,全球每五件毛衣就有一件來自大朗鎮,可以到毛織交易中心走一走;還要去看一看全球第四台、中國首台散裂中子源科研基地;再去深入了解參與大灣區建設發展的松山湖科學城……有香甜的荔枝陪伴,再吟着「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詩句,在大朗鎮過夏天,過秋天、過冬天,再期盼着春天的來臨……

 寫於2023-07-05

 (刊於2023年8月11日《大連日報》)

責任編輯:趙桐曲 在大朗吃荔枝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