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新華社關注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  大篇幅報道深圳相關產業

新華社關注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 大篇幅報道深圳相關產業

責任編輯:羅維維 2024-03-20 15:31:07 來源:新華社

   今日,新華社關注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表《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廣東構建全過程創新鏈打造未來產業》

 文中大篇幅報道深圳相關產業

 一起來看相關內容👇👇👇


 人形機械人行走在工廠車間、人工智能讓藥物研發時間縮短、基因遞送技術釋放巨大潛力……在廣東,一批富有科幻場景的未來產業正在科技進步、人才集聚和科技金融支持下,迸發出新質生產力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廣東瞄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結合日益緊密,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創新氛圍。

 產業鏈:科技強產業 產業促科技

 寬敞潔白的汽車工廠車間內,通體銀色的機械人穩步走向流水線,探身掃描車體後,伸出機械手臂輕拉安全帶,完成了檢查環節。日前,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形機械人經過不斷調試後,在蔚來第二先進製造基地總裝車間「實習」,協助原來需要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1.jpg

 在深圳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熊貓機械人從冰櫃中取出一聽可樂(2024年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

 「智能製造將成為人形機械人大規模應用的領域,機械人的應用將有望把人從重複性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說。

 人形機械人是近期廣東布局未來智能裝備產業的典型領域之一。2月29日,廣東省工信廳聯合廣東省科技廳等部門舉行五大未來產業新聞發布會,廣東省工信廳副廳長吳東文表示,到2030年,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五大產業集群將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點。

 2.jpg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無人機照片,2023年8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深港之間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內,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廠里,機械人工作站排成整齊的方陣。在玻璃圍成的工作枱上,機械臂熟練地操作試劑和粉末的稱量、取樣,準確地完成一步步化學合成反應,實現了端到端的智能化自動化。

 晶泰科技行政總裁馬健說,通過將人工智能、計算機輔助藥物研發方法與雲計算有效結合完成藥物設計,用自動化機械人替代傳統人工進行實驗操作,可讓人工智能輔助藥物研發方法的效率、精確度和適用性更上一層樓。

 3.jpg

 這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內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機械人工作站(2024年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

 近年來,廣東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聚焦新基建、新平台、新產業、新環境全面發力,推動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

 「廣東省充分發揮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動重點領域創新開放場景,為技術找場景。同時面向公眾推介應用場景機會,為場景找技術,推動一批新技術進行實驗驗證、實現商業落地。」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郭躍華說。

 資金鏈:引金融活水 助科創企業

 最近,深圳天使母基金總經理李新建的日程表排得很滿。奔波於各大會場、企業,忙着會見政府、企業代表。他和團隊正積極尋找下一個「獨角獸」企業,為有潛力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深圳天使母基金於2018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資發起設立,規模達100億元,專注於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初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和全方位增值服務。

 「投早投小是深圳天使母基金的特點。目前母基金已經接洽國內外超600家投資機構,有效決策子基金84隻。子基金交割項目中估值超1億美元的項目161個,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6個,覆蓋深圳全部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8個未來產業。」李新建說。

 金融是科技創新的活水。近兩年來,廣東強化科技金融工作頂層設計,全面完善制度體系建設,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廣東省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數量2600餘家、管理基金數約1.2萬隻,居全國第一。

 廣東還通過多措並舉推動科技型企業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指導地市開展上市後備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工作。以廣州市為例,廣州構建了硬科技企業、「獨角獸」企業、擬上市企業梯次榜單和人工智能榜單。

 入選廣州市硬科技企業榜單的雲舟生物科技(廣州)股份有限公司瞄準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過程中的基因遞送環節,創新性地推出基因載體智能設計和智慧生產載體平台,實現從設計到生產的基因遞送全產業鏈覆蓋。

 「我們把大數據、智慧糾錯算法和智慧工業結合起來,為全球科研機構和各大藥企提供高效、精準、高性價比的研發素材和研發生產外包服務。」雲舟生物董事、執行總裁黃銳說。

4.jpg

 這是珠海橫琴金融島(2023年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科技金融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了良好支撐,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進一步暢通,2023年,廣東全省科技信貸餘額超過2.3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

 人才鏈:搭好築夢台 逐夢人自來

 2月2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由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完成,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畢業生、華為雲業務主任工程師畢愷峰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學時,通過清華「錢班」與華為公司的合作,畢愷峰進入華為實習。他的老師、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泉水破格支持他延長畢業設計時間,攻關重大科研問題。大學畢業後畢愷峰進入華為,主動挑戰人工智能在天氣預報中的重大應用,25歲時即獲得了公認的重大成果。

 「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好的環境,就像土壤之於種子,種子的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需要適宜它生長的土壤。」鄭泉水說。

 為提供更多有利於個性化人才成長的「土壤」,鄭泉水3年前來到深圳,在深圳市支持下,創辦了深圳零一學院。學院依托清華「錢班」14年的成功探索經驗,面向14至40歲人群,意在開展創新人才發掘和培養,讓更多年輕人的創新天賦得到綻放。

  5.jpg

 在深圳零一學院,一名工作人員閱讀查看學生編繪的研究匯報材料(2024年3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

 近年來,廣東堅持把人才作為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依托,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人才引領發展的制度優勢、產業科技的創新優勢、粵港澳人才協作的開放優勢和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環境優勢不斷深化拓展。

 今年1月20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台國產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在廣州發布,這背後,是科研人員堅持不懈地攻關。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副主任徐濤聯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飛在2016年啟動研究,並於2020年在廣州組建起一支體系完整的團隊。

 「我們立足自身定位,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以及急需緊缺方向,主動覓才、以才引才、以賽引才、以項目引才,以鍾南山院士等領銜,組建了多學科交叉、青年學術骨幹擔綱的高水平人才隊伍,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徐濤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技能人才總量達197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萬人,居全國前列;全省研發人員達135萬人,居全國首位;博士後人才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廣東提出要着眼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構築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底座。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表示,廣東多途徑遴選「高精尖缺」科技人才,開啟全球高層次創新人才自由流動的通道,匯聚掌握先進技術的國際高層次人才,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責任編輯:羅維維 新華社關注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  大篇幅報道深圳相關產業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