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深地名故事|且看深圳新坐標:春筍凌空去 英才逐浪來

港深地名故事|且看深圳新坐標:春筍凌空去 英才逐浪來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5-12 09:11:11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港深地名故事logo.jpg

 作者:木木

 講地名的故事,人們也許會對一些老地名更感興趣。可深圳終歸是一個新城市,1979年才從寶安縣改制而來。隨着城市的成長,有些地方原來沒有名字,後來因發展需要取了名字,有些地方原來有名字,後來覺得不合適改了。這些「無中生有」的地名,往往是深圳的櫥窗,甚至成為深圳新標識。在林林總總的新地名中,筆者挑了「春筍塔」和「人才公園」來展開今天的故事。

1

一片灘塗的蝶變

 深圳灣位於深圳河入海口,為深港兩地共有。水體狹長,深入內陸,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關於這片海灣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海防需要在今天深港一帶設立屯門鎮,沿海水域沒有固定名字,隨屯門鎮泛稱屯門灣或屯門澳。至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新安縣從東莞縣分置,設縣治於南頭。南頭城倚山面海,這片海灣位於縣城的後面,故稱後海灣,亦稱後海。《新安縣志》有如下描述:後海,距縣城五里,通於海,自西而東,北接梧桐山,繞護縣城。

 後海灣之名後來為深圳灣所取代,源於深圳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深圳墟作為地名首次出現在縣志上。後來,深圳墟日漸繁華,成為新安四大名墟之一,並發展為頗具規模的城鎮,即深圳鎮。鎮南有條小河,原名羅溪,亦名滘水,遂改稱深圳河。而深圳河是注入後海灣的最大河流,深圳灣的名字便在坊間流傳開來。上世紀初葉廣九鐵路開通後,佔據天時地利的深圳鎮獲得長足發展,漸成邊陲重鎮。20世紀50年代初,深圳鎮的風頭已蓋過縣治南頭鎮。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更使得深圳的名頭響徹海內外。隨着深圳之名廣泛傳播,深圳灣正式取代後海灣,成為這片海灣的官方名稱。

 不過,香港人迄今仍習慣把深圳灣稱作後海灣。在香港出版的地圖上,也大多標注為後海灣。

 後海灣(深圳灣)西北部有一個小內灣,也曾被稱作後海灣。所以,後海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後海灣及其沿岸灘塗地帶,在寶安縣時期屬於後海生產大隊,村民以養蠔捕魚為主要產業。

 改革開放後,後海灣一帶先後引進製衣廠、鐘表廠、電子元件廠等多家企業,海水受到污染,蠔業和漁業日漸式微。1988年開始對舊村進行改造,一批現代居民小區和高檔寫字樓陸續落成。特別是2011年深圳大運會相關設施的建設,使後海灣一躍而為南山區幾大中心城區之一。人才公園應運而生,從一片灘塗上拔地而起,2017年正式開園,與深圳灣體育中心、深圳灣文化廣場等現代化建築群一起,構建了一個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集科創、文創、金融、購物、休閒等為一體的新型都市文化區,被譽為「城市會客廳」。

HA08504.jpg

春笋與人才公園

2

城市坐標如傳奇

 沿深圳灣海濱,橫臥着一條號稱「最美都市海岸線」的人行碧道,全長約15公里。沿線分布着10餘個主題公園,蜿蜒延伸如一串珍珠項鏈。人才公園居中,好似項鏈上懸掛的吊墜,春筍塔則是吊墜上鑲嵌的寶石,畫龍點睛,讓一灣美景愈發生動鮮活起來。

 一座城市的坐標,往往也是一個時代的坐標。人才公園裏的春筍塔,被不少攝影愛好者當做深圳的地標式建築,置於城市風光相片的C位。而在筆者看來,這座流線型銀色塔樓,它所展現的直插雲天的氣勢,正是深圳這座生機勃勃的南國新城的坐標,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的坐標。

 由此想到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那是歐洲大工業時代的建築坐標。灰黑色的龐然大物,高高聳立在戰神廣場上,塞納河從旁邊靜靜流過。鐵塔始建於1887年1月,1889年3月竣工,是當時世界最高建築,也早已成為巴黎的象徵,經風沐雨一個多世紀,見證着歐洲的興衰。

 又想到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那是凱恩斯主義時代的象徵。整個大橋造型簡潔,通體呈朱紅色,碧海白浪之間,如巨龍凌空,活力四射。這座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鋼鐵巨龍,造就了近代橋樑工程的奇跡,有着巨大的歷史學、經濟學和美學價值。大橋雄峙於連接舊金山灣與太平洋的金門海峽之上,兩岸陡峻,跨度1900多米,把浩淼的舊金山灣變成了內陸湖。正是以金門大橋為代表的幾座跨海大橋建成後,灣區數個相對獨立的城市中心在協同化發展上大步邁進,經濟要素加速整合,形成統一都會區。

 春筍塔正式的名稱是中國華潤大廈,2012年10月奠基,2018年12月正式啟用,以凈高392.5米成為深圳灣畔第一高樓。設計理念來自春筍的自然形態,取其扎根、破土與迅速生長之意,象徵節節攀升的無限生命力。同時,外圓內方的形制,放射性對稱的布局,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圓規矩」觀相脗合。啟用翌年,即獲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頒發的「2019年度最佳高層建築大獎」。登臨春筍塔,極目遠眺,對岸天水圍流浮山在碧水清波映襯下彷佛海市蜃樓,左前方紅樹林妝點深圳河谷消失在城市深處,右前方深圳灣大橋蜿蜒起伏聯通深港兩岸風物。環顧四周,山海連城魅力盡顯,腳下成片草坪緣水而棲,「深圳人才公園」幾個紅彤彤的大字隱約可見。

 如果說,埃菲爾鐵塔演繹的是產業資本神話,金門大橋彰顯出政府積極作為的強勢,這座形如春筍的塔樓,則代表了人才至上的時代精神。

3

來了就是深圳人

 春筍塔下的深圳人才公園,是內地首座以人才為主題的公園,旨在展示人才風采,傳播人才文化。可以說,公園是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向特區成立40多年來為深圳發展傾心奉獻的傑出人才致敬。在如今各地紛紛發起「搶人大戰」的背景下,讓筆者從中看到了深圳發展的遠見及其對重視人才和引進人才的決心。

 人才公園有很多網紅打卡點,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與科技和人才相關的景觀設施,二是人才肖像和人才主題的雕塑作品。

 公園中心是原後海灣改造而成的人工湖,多彩多姿的景觀設施繞湖而建。從群英薈、求賢閣、孔雀亭、風帆塔、π橋、公式長廊一路看過來,豐富的人文、藝術和科技元素,相互映襯,融為一體,讓人流連忘返。而令筆者印象最深的,是由80根星光柱串連起來的人才星光橋。百米長橋,跨湖而過,湖面倒映着天空中飄浮的白雲和廊橋上矗立的星光柱。每根星光柱都鐫刻着一名為深圳建設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實業家或公益人士的照片和生平簡介,其中不乏世界一流人才。每當夜幕降臨,根根柱子亮起點點燈火,遠遠望去,如燈塔引航,如星光照耀。漫步其間,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深圳這座被設計出來的城市,這座崇尚「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城市,正是在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辛勤勞作中,一步一步變成了現實。

HA08503.jpg

雕塑作品《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人才功勛牆也是一個讓人回味無窮的存在。它由三組浮雕組成,分別代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三個年代的人才群像。由西而東,第一組浮雕名《火紅的年代》,講述上世紀80年代拓荒者、外來妹、本地郎的故事,描述了深圳人才成長的第一波浪潮。第二組浮雕名《春天的故事》,講述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之後,無以數計的弄潮兒、鵬城麗人、IT人士在這塊熱土上創新創業創富的傳奇故事。第三組浮雕名《創造的時代》,講述21世紀以來,大量高端製造人才、證券從業者和海歸赤子的深圳故事,表達了「人才是深圳奇跡領航者」的理念。

 當然,人才公園最顯著的特點,還是人才肖像和人才主題的雕塑作品。深圳的城市雕塑數量之多,體量之大,在內地城市中位居前列,擁有「中國城雕之都」的名頭。而人才公園裏共有42組雕塑,為深圳各公園之最。由於人才公園是在一片灘塗上填海而建,一張白紙好畫新圖,簡潔的造園手法,留出大面積草坪空間,雕塑作品點綴其中,使自然與人文景觀呈現出高度和諧。雕塑滿園皆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域:東北區的雲水台,佔比48%;北區的雕塑園,佔比28%;南區湖岸線,佔比24%。

 雲水台亦稱百傑山、智慧山,是公園東北部的一塊高地,匯集了愛因斯坦、牛頓、蔡倫、鄧稼先等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的肖像雕塑。南區湖岸線的雕塑則以抽象作品為主,表現深圳作為創科創意之都的獨特魅力。北區雕塑園虛實相間,陳列的眾多雕塑作品風格各異。其中,在中心草坪凸起處,有一座名叫《來了就是深圳人》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那是當代雕塑大師李象群2018年創作的一組群雕,以鑄銅和白鋼為材質,塑造了4個青春勃發的形象。他們邁着矯健的步伐向人們走來,以都市城廓為背景,模糊的五官突出了頎長的身姿和自信的神態,一種頂天立地的氣派噴薄而出。

HA08509.jpg

雕塑作品《來了就是深圳人》

 成千上萬隻候鳥也時不時飛臨人才公園,繞着春筍塔盤旋,惟美而震憾。珠三角是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中轉站和越冬歇息地,深圳灣潮漲潮落,海邊灘塗孕育了大量的魚、蝦、蟹、貝等,為各類候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每年入冬以後,時有成群候鳥飛臨此處,或空中飛翔,或水面覓食,或臨浦嬉戲,場面蔚為壯觀。

4

人與自然的協奏

 在不少人眼裏,深圳始終是一個「理工男」的形象。不斷攀升的GDP,迅速發展的科技創新產業,領先全國的先進製造業,奔波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天選打工人,都會讓人聯想到這座南國新城的蓬勃朝氣和不竭動力,就像粵運會的口號「更快、更高、更強」。這個印象是對的,卻也是片面的。其實,深圳還是一個內涵豐富、韻味十足、人文充盈的城市。除了密集的文化藝術設施,當人們偶有閑暇,漫步在遍布全城的大大小小公園裏,會真切地感受到這座花園城市的獨特魅力:藍綠為底,山海連城,疏密有致,四季花開……

 深圳市的公園總數已達1260餘個,包括山地公園、濱海公園以及各種街區公園。作為戶外運動愛好者,筆者走過深圳大部分公園,而以其中四個印象最清晰,即梧桐山郊野公園、虹橋公園、蓮花山公園和人才公園。與朋友閑聊,常以美人喻之:梧桐山郊野公園好比大家閨秀,豐潤大氣;虹橋公園好比知性美女,野性飄逸;蓮花山公園好比持家主婦,富貴端莊;人才公園則好比小家碧玉,精緻可愛。

 前不久,作為「深圳灣公共藝術季」12件展品之一,國際知名IP「大黃鴨」的引入,讓人才公園的精緻可愛更添魅力。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是一項大型戶外國際藝術展覽活動,創立於2019年,迄今已連續舉辦五屆,新冠疫情期間亦未中斷。在藝術季裏,海內外眾多優秀藝術家及其作品陸續亮相,藉助人才公園獨特而優越的展示空間,充分表現了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在海天之間形成的巨大張力,成為公眾與藝術對話的橋樑,喚醒了市民的藝術熱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從春筍塔沉穩、瀟灑、昂揚的姿態裏,你會想到一些詞彙:改革開放、深圳速度、中國式現代化、粵港澳大灣區……旭日東升,一灣碧波在微風吹拂下盪起層層漣漪,彷佛天下英才匯聚大灣區,追潮逐浪,譜寫新的時代傳奇。

 諸般感悟,得詩一首《人才公園裏的春筍塔》:

 南國梧桐樹 燕都募士台

 灣區開大幕 天下納英才

 拔地凌空去 追潮逐浪來

 會當凌絕頂 直把乾坤裁

 作者簡介

 木木,文史學者、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博士,研究員。曾赴歐美多國遊學,出版論著、隨筆、遊記多部。在巴山蜀水間生活了24年,旅居北京、香港各16年,現供職於深圳。主要著作有《藏在地名裏的香港》《深圳十峰》《緣於行走》《文明之約》《走出荊棘林》《熱話題與冷思考》《激進溫和還是僭越》《恩格斯傳》等。

59.jpg

責任編輯:靜文 港深地名故事|且看深圳新坐標:春筍凌空去 英才逐浪來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