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學人事論】點解香港要「走塑」?

​【學人事論】點解香港要「走塑」?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5-24 08:53:1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城市大學能源及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   劉東哲

近段時間香港環境及生態局重點推動的全港「走塑」——管制即棄塑膠新法例,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及討論。筆者發現目前相關宣傳主要集中於對管制即棄塑膠新法例的介紹和新法例推行後的社會反應,但對為何要大力推行這一法例(即塑膠污染的危害性)卻闡述得不夠詳實。同時對於塑膠污染危機的問題症結,相關解決方案及潛在缺陷的解釋探討也略顯不足。

在2022年3月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終結塑膠污染」的決議獲得了175個國家的支持,被譽為「繼《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環境多邊協定」。2023年6月5日,第50個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被定為「塑戰速決」(Beat Plastic Pollution),呼籲全球積極抗擊塑膠污染問題。2024年4月22日,第55個世界地球日「全球戰塑」(Planet vs. Plastics)主題再次關注塑膠污染問題。本港的「走塑」大行動——全面推行管制即棄塑膠新法例也已轟轟烈烈地開展了一個月。越來越多的環境運動、宣傳報道傳遞「塑膠污染已構成全球性重大環境威脅,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走塑』行動!」的信息。然而,為何要下如此大力氣「走塑」啊?

如果以為「走塑」行動只是為了減輕市政清運負擔、緩解垃圾圍城困局、令到郊野公園及沙灘海濱更加潔淨美觀,那可就把塑膠污染的破壞力想得太簡單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已揭示出塑膠污染對於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及人體健康的嚴重威脅。

「走塑」行動刻不容緩

讓我們先來看看塑膠污染物較為直觀的影響有哪些。塑膠污染最為直觀的生態環境危害是野生動物因塑膠纏繞所致的行動能力受限及受傷,或因誤食塑膠而產生的消化系統堵塞、內臟劃傷、生理應激及飢餓等不良影響。《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於2020年登載的一篇綜述文章指出,已有近千種海洋動物及鳥類受到上述影響,其中不乏瀕危物種。而伴隨着洋流、空氣運輸等過程,塑膠的全球及區域遷移也為非本地物種入侵提供了運載媒介,嚴重威脅本土生物多樣性。在經濟及社會範疇,塑膠製品的超大規模製造及使用意味着巨量原材料的投入、能源的消耗及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如2019年度與塑膠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就達到了18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約佔當年全球排放量的3.4%。塑膠污染會造成視覺不悅,減弱海灘等旅遊景點的吸引力,這可能會降低公眾出遊意願並誘發身心健康問題。塑膠污染物還有機會堵塞水道及排水管網,引發洪澇及次生災害;漁農航運等行業受到塑膠污染物影響的新聞也屢被報道。這些較為直觀的塑膠污染危害好像已經非常嚇人了,而當我們步入微觀層面的分析就會更加明白為何「走塑」行動刻不容緩。

環境中除了一些可見的塑膠污染物,還存在大量的微塑膠污染物。這些微塑膠污染物有一部分來自於生產生活中相關微塑膠製品的使用(如清潔產品中的塑膠研磨顆粒),更多則由環境中的塑膠污染物在紫外線、機械磨損等作用下分解釋放。環境中的塑膠及微塑膠污染物會阻隔光照、破壞氣體交換和物質傳遞過程,影響水體或土壤的理化性質,直接或間接改變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進而影響到全球碳、氮、磷的循環。微塑膠也有機會通過呼吸、攝入、沿食物鏈積累或者皮膚接觸而進入生物體內或人體。目前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證明了微塑膠對於生物的毒副作用,包括導致基因和蛋白表達發生變化等等。另一方面,微塑膠比表面積大,對於環境中疏水性污染物往往有較強的親和力,為吸附濃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害物質並促進其在環境中遷移和進入食物鏈提供了媒介。而為使塑膠製品達到理想性能,部分塑膠加工過程中還有機會添加諸如雙酚A這樣具有生物毒副作用的化學品。而這類化學物質會隨着塑膠製品的分解而釋放到環境中,造成健康風險。

巨量塑膠污染物威脅地球

相信到現在讀者朋友們已見識到塑膠及微塑膠污染物可怕之處了,但其危害可能還遠不止這些,亦還有不少現有研究尚未發現的威脅。另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事實是目前巨量的塑膠及微塑膠污染物已幾乎滲透並威脅地球的每個角落,包括人罕至的極地、遠洋、深海、山頂、熱帶雨林等。這些塑膠污染物在自然條件下普遍較難降解,需要數百年甚至千年才能被環境消納;有學者甚至提出塑膠可作為未來地質學家研究「人類世 the Anthropocene」的地質標記物。想要去除留存於環境中的塑膠污染物意味着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的投入;而那些隨着天氣過程、洋流等因素抵達偏遠地區或破碎為微塑膠的污染物已很難通過工程措施從自然環境中去除,被認為是難以逆轉的環境污染。2017年發表於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的《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指出自塑膠開始工業化生產的1950年至2015年期間人類製造了約83億噸的塑膠,並產生了63億噸塑膠廢棄物(而這其中僅有9%獲得再生使用,12%經焚燒處理;餘下的79%則進入了填埋系統或自然環境)。該項研究還警告若不採取有力措施,到2050年將會有約120億噸塑膠廢棄物將進入填埋系統或自然環境。

塑膠與微塑膠污染物危害眾多、數量巨大且仍在持續增長,寫到這裏,筆者不禁打起冷顫。美麗的海灘充滿塑膠垃圾,城市被垃圾山包圍,我們喝的每一口水、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充滿微塑膠顆粒:有些已經是事實,有些正在成為事實!再不採取基於科學且強有力的措施,未來似乎會失去一切!應對塑膠污染危機,我們該怎麼辦?這場危機的症結在何處?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走塑」?又該如何設計和推進科學的「走塑」行動呢?筆者會在後續的文章中與各位讀者朋友詳細探討。

責任編輯:呂馨 ​【學人事論】點解香港要「走塑」?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