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深圳理工大學(簡稱「深理工」)舉辦主校區開放日活動,眾多學生、家長前往探訪,深入了解這所深圳新設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今年,深理工將在廣東省內招收首批120名本科學生,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招生。深理工招生工作處副處長錢振斐表示,深理工是第一年本科招生,鼓勵理科物理類18000名以內的學生報考。錢振斐介紹,「我們的理念是對首屆的學生『包就業,就好業,高新科技就業,高質量就業』。」
「三院一體」 辦家長放心 、學生舒心的大學
在開放日活動現場,學生家長通過參觀全面了解了學校各院系的專業特色、課程設置、教師團隊、招生政策等信息,並通過親身體驗,深入了解了學校的書院文化、實驗室設施以及住宿條件等校園環境。
深圳理工大學籌備辦副主任 、澳門大學第八任校長趙偉歡迎考生報考深理工,他表示:「深理工要辦家長放心 ,學生舒心,人民滿意的大學。」
深理工打造學院-研究院-書院「三院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學生培養工作中,協同開展「有故事」的教學、「有價值」的科研和「有素養」的引導,學院主要負責專業教學,傳授最新的前沿交叉領域的科學知識,研究院以一流的科教產教資源(各類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和企業聯合實驗室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科研實踐機會,書院以打造「一站式」生活、學術和文化社區幫助學生養成全人格,培養具有實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深理工曙光書院副院長梁青寧介紹了深理工書院的人才培養理念和特色。「學校已成立分別以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和特區精神為主題的曙光書院和袁庚書院,未來還將陸續建成6家本科生書院。」梁青寧說,在書院裡,來自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學生們將共同參與文化鑑賞、社會服務和體育活動等體驗式學習的活動,致力於提升家國情懷、批判思維、自我探索、文化修養、服務社會、心理健康、身體素質和人際關係「八大核心能力」。
學生畢業時不僅擁有學院頒發的學業成績單,還會擁有一張量化學生素質教育表現的書院素質教育成績單。梁青寧表示:「書院強調家和社區的概念,輔導師與學生同食共宿,學術導師和行業導師從不同維度幫助本科生全面成人成才。這種理念很像中國傳統書院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這是素質教育非常有效的方法。」深理工通過學院、研究院、書院三院聯動,全天候、全方面關心關愛學生,讓本科生度過人生最美好的大學時光。
今年招收120名本科生 對首屆學生「包就業」
深理工今年將在廣東省內招收首批120名本科學生,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大類招生。所有學生入學一年後可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專業,可選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神經科學、生物技術、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6大特色本科專業。
深理工招生工作處副處長錢振斐回應了家長和學生們最關心的招生分數線的問題。據介紹,由於深理工是第一年本科招生,沒有往年的分數線可參考,從大數據統計上來看,鼓勵理科物理類18000名以內的學生報考。
錢振斐還對深理工「包就業」的保障政策進行了回應,深理工與深圳先進院的眾多孵化企業和合作企業都將大力支持深理工的發展,它們非常歡迎深理工的學子參與企業建設。「我們的理念是對首屆的學生『包就業,就好業,高新科技就業,高質量就業』。」
建一所沒有理學院、工學院的理工大學
深圳理工大學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全日制普通公辦高等學校,定位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學校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擁有得天獨厚的科教產教資源地緣優勢。
學校將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新理念」,面向未來需求交叉建設的「新學科」,學院、研究院、書院「三院一體」育人才的「新方法」和國際化學習環境、個性化教學模式、建制化科學研究等交融的「新條件」,並結合其依托一流科研院所積澱多年的產學研資源和育人實力,為灣區學生帶來全新的教育體驗,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培養。
「我們希望建一所沒有理學院、工學院的理工大學。」深理工籌備辦主任樊建平說。作為一所以學科交叉為特色的大學,深理工希望所有學科都能打破物理界限,真正培育出學科交叉的人才。學校不但在學院設置及專業設置上實現學科融合,還通過校園設計構建促進跨學科交流的環境,把學科交叉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體現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學校轉變傳統樓長式思維,採納了前沿的模塊化設計理念,將不同的學科放在同一個樓裡面。每個模塊約2000平米,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這種設計使得每個模塊能夠根據學科發展的需求進行快速調整。今天,這個模塊可能是一個先進的物理實驗室;明天,它就可以轉變為一個生物科技實驗室。
打造綠色開放校園
深理工佔地近1200畝,主校區第一期20多萬平方米建築已建成交付,足以保障2024年首批120名本科生的學習生活。
深理工校園依山而建,學校西側是正在快速建設的光明科學城,東側是光明森林公園,中央還有一個羅仔坑山塘,校園山水相依,自然為景,山景、水景、園景深度融合,未來將給師生「三景合一」沉浸式山水體驗,置身其中移步換景、景景生情。
學生宿舍依山布局,圍湖而建,掩映在紅花綠葉之中,基本上每個房間望出去不是有湖景,就是有山景,為學子們提供了理想的學習與生活環境。為了方便師生,宿舍到教室的距離小於800米,步行不超過10分鐘。與此同時,學校在每個樓之間設計了很多寬大的連廊,將各個樓緊密鏈接到一起。風雨連廊頂棚由太陽能光伏板模塊組成,太陽能發電直接併入城市電網,還可依據實際輸出度數抵消學校相應的日常用電量。未來,每當夜幕降臨,風雨連廊會亮起光帶,遠遠看上去如同一條璀璨的星河環繞校園,照亮了跨界融合的道路。
據趙偉介紹,「我們要打造一座真正開放的大學校園,讓校園向社區、向城市開放。為此,在設計之初,學校就將室內體育館、戶外體育場、圖書館、國際交流中心等公共設施,都建在了臨近城市主幹道的一側,在這裏可以舉辦一些公益展演、活動、社區體育項目等;為了確保公共空間的使用不影響大學的教學科研和學生的校園生活,上述設施以湖為界,與學研樓、書院樓隔水相望,一方面形成了動靜兩個整體區域,另一方面也為市民共享校園設施和資源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記者林麗青 許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