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在寶安講壇分享嶺南考古成果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在寶安講壇分享嶺南考古成果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6-22 18:28:26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從直立行走、漁獵採集,到點燃文明曙光、締造青銅古國,考古研究發現證明,廣東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之中極為璀璨的一顆,擁有着延綿悠長的文化脈絡。6月22日,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來到深圳寶安,在寶安講壇上分享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來在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地上古建築保護和利用等領域的成果,以鮮活的考古發現勾勒出嶺南文明進程的脈絡與步跡,描繪波瀾壯闊的古代廣東歷史圖景。

    「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多是最不起眼的石塊,卻記錄着遙遠蠻荒的遠古時代,更能改寫人類『童年』的歷史。」從「馬壩人」的發現,到磨刀山遺址、青塘遺址、岩山寨遺址,再到橫嶺山墓地、 三官坑窯址,曹勁用一個個鮮活的考古發現,展現過去30多年來,廣東考古人對南粵大地歷史圖卷的「修復」成果。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一環,擁有輝煌絢爛的歷史文化和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2023年,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啟動,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牽頭,實施時間為2023年至2035年,旨在更好廓清中華文明中嶺南歷史地位以及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地下」考古成果碩果纍纍的同時,廣東考古人還「點亮」了水下考古的「技能樹」。曹勁介紹,以「南海Ⅰ號」宋代沉船、石燕岩採石遺址的發掘為代表,廣東以科技引領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在水下發掘保護、整體打撈、數碼化科技考古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29.jpg

    其中,石燕岩採石場遺址是最早開採於宋代、大規模開採於明清時期,因意外被地下湖水淹沒而完整留存下來的採石場。對該遺址的調查與測繪是我國首個洞室水下考古調查測繪項目,為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嶄新的技術經驗。2019年,該遺址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測繪地理信息、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南粵古驛道、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丹霞山文化遺產考古調查等項目中,推動實現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高效管理和廣泛傳播。

    2022年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廣東的文保事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講座上,曹勁還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如何面向公眾、服務社會等課題進行了探討。

    曹勁介紹,廣東正通過依托遺址建立的優質博物館、活化利用的遺址等,讓考古從學術走向科普,加深民眾對歷史考古以及文化遺產的認識。例如,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已成為「網紅」打卡點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舊址——廣州東山柏園,由百年客家圍屋古村落改建而成、「一房難求」的特色民宿等等,發揮考古在滿足文化產品需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積極作用。

30.jpg

    據悉,本次講座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寶安講壇第十一期講座。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寶安講壇於2022年在寶安首創,是中共深圳市寶安區委宣傳部與深圳市寶安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打造的知名文化品牌,由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體育服務中心博物館承辦。目前,系列講座已經邀請包括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在內的11位專家,分享考古學最新發現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記者 王娜 陳彥潔)

責任編輯:蔣璐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在寶安講壇分享嶺南考古成果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