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取得實質性進展,政府今年初宣布將7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機構納入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時有更多服務點選擇。8月14日,政府宣布其中已有5間醫療機構已展開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餘下兩間將於下月開展。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廣受好評,有助緩解香港正面對的公共醫療服務供需失衡等重大民生難點問題,也為大灣區民生領域合作開啟新的路徑,值得進一步推廣。
納入計劃的7家內地醫療機構,其中,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及中山陳星海中西醫結合醫院,已分別於6月至7月開展服務。本月14日起,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深圳愛康健口腔醫院和深圳紫荊口腔門診部/深圳朱勝吉口腔門診部也展開試點服務。其餘兩家,分別為南沙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東莞東華醫院也將於下月展開服務。政府預計,有170萬名合資格的長者可以使用這項試點服務。
曾經使用過這些大灣區醫療機構服務的香港市民反映,內地醫療機構服務質素和水平不俗,器材先進,對醫療服務有信心。而相關服務又可預約,減少排長隊之苦,價格則遠低於香港的私家醫院,部分醫療機構的收費只需香港約三分之一,有些納入計劃的醫療機構,更在口岸設有專車,免費接送香港市民往返醫療機構,提供貼心服務。
內地醫療機構提供的服務受到香港長者的歡迎,隨着試點的進一步推進,未來更有機會擴展至更多的內地醫療機構,相信可以吸引更多香港本地市民前往內地看醫生。
看病難是香港長期未能解決的民生難點問題,本地人口老化,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但醫生及護士人手短缺,尤其是公立醫院,聘用不足一半的醫生,卻須為九成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結果是導致大部分患者都須長時間地排隊輪候,遇到有重大流行病暴發,則醫院會出現人滿為患的嚴重問題,市民的不滿也會迅速升溫。
只靠香港自己努力,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看病難的問題,一來培育醫生、護士需要較長的時間,政府雖有意增設第三家醫學院,但即使立刻規劃、興建,也需要十年八載才能成事,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而從外地引入醫護人員,也不像想象中容易,成功引入的人數很有限。
相比之下,內地醫療科技和服務水平發展迅速,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較充裕,醫療服務和藥物的成本較低,透過大灣區的合作,讓一部分有服務需求的人士,可以便利地前往內地就醫,一來可以為解決香港看病難的民生難點問題,打開了新的路徑,二來也可以促進內地的醫療服務發展,可以說是兩利雙贏的政策。
民生合作也是大灣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中央頒布大灣區發展綱要以來,粵港澳三地在民生合作方面已經取得較大的進展,其中包括在廣東省就學的港澳學生,有更多的學校可選擇,目前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就讀的中小學生已超過8萬人,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的機會也大幅提高,類似深圳前海青年夢工場的青年創業基地在大灣區有多達87家,為青年發展提供更大的支持,香港服務提供機構在廣東開設的養老服務機構有7家,在內地居住的港人也可以便利地購買內地保險。
大灣區民生合作有光明的前景和寬廣的道路,期待特區政府進一步打開思路,在更多的民生領域,推進大灣區合作,為市民創建更優質的生活。(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