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煜
本年度施政報告發表後,其中最受社會關注但懸而未決的社會議題就是鼓勵生育。每每論及,大部分論者便着重如何「令不願意生育的人生育」。然而,誠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較早前的回應,市民考慮是否生育取決於不同因素,包括個人選擇、生活模式、經濟及社會情況等,不願意生育的原因是可以相當多元化的。
另一方面,不同地區都出現了生育水平遠低於生育意願的現象。美國全國青年跟蹤調查(NLSY79),追蹤研究對象近30年的生育情況,發現只有43%的婦女實現了24歲時提出的生育意願。至於中國江蘇省,群眾的理想子女數是1.45名,但調查所得的實際生育數量平均是0.99名,期盼生育2名子女的夫婦有達75%最終只生育了1名。針對寧夏省銀川市的研究顯示,生育意願為2名子女或以上的合共有92.71%,但實際生育數符合意願的只有20.84%。由此可見,鼓勵生育的政策對象事實上可分為兩個群體。第一是「從0到1」,第二則是「從1到N」,而後者往往是「有心無力」,已經具備了充分的生育意願,只是礙於家庭經濟或居住條件較差等因素而卻步。
現行措施傾向推動「從0到1」
回顧政府整套組合拳,鼓勵市民「從0到1」的傾向非常明顯。舉例而言,新生嬰兒獎勵金下,政府會向合資格的父母,就每名合資格嬰兒誕生給予二萬元的現金獎勵。但就目前政策來說,無論一個家庭已經有多少子女,只要有初生嬰兒,獲得的獎勵是一致的,並沒有提供任何額外的獎勵讓已有子女的家庭多生一些。另外,資助出售單位、公屋編配的兩項「家有初生」計劃上,只要有嬰兒在2023年10月25日或之後出生,該家庭就可以獲得資助出售單位的抽籤專屬配額以及優先選樓的待遇,或公屋申請可縮減一年的輪候時間。換言之,「家有初生」同樣是不會考慮一個家庭現有子女的多寡,只要有新生嬰兒即有優惠,同樣欠缺「從1到N」的額外支援。換言之,假若政府願意推出新措施,聚焦支持想生更多但力有不逮的家庭,鼓勵生育的政策成效可望有飛躍性進展。
鼓勵「從1到N」成效更佳
根據政府統計處發表的《香港生育趨勢》專題文章,從2011年到2021年共有約67萬的活產嬰兒,或許當中有數萬個家庭有意「從1到N」。要做到精準鼓勵,第一步是優化現行的政策措施。在新生嬰兒獎勵金方面,建議政府推出累進制的獎勵方式,例如生育第二名子女可獲得4萬元、第三名子女則可獲得6萬元,讓原本有意多生的市民獲取更豐厚的經濟獎勵,達成家庭的生育夢。而資助出售單位的「家有初生」計劃上,建議房委會設計出一款特定戶型的「多子女友善單位」,只開放予已有兩名子女或以上的家庭申請入住,並承諾在新生嬰兒出生後三個月內即可入伙, 進一步體現政府對多子女家庭的關懷。此外,政府亦應參考「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設立「家有初生物業津貼計劃」,為已有一名子女、正在等待新生兒降生的業主提供一筆過三萬元的裝修或家具購置津貼,來支持家庭處理因應滿足更多子女一同生活的開支,幫助有意生育更多子女的業主克服這額外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