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8號及9號大樓,本月(3月)21日舉行平頂儀式,11號大樓亦全面完工。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不僅是港深融合發展的「橋頭堡」,也是以香港具有優勢的科研力量,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化應用的重要中試基地,更加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合作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的重要平台,中央及全港各界都對其寄予厚望。這三座大樓的建成,標誌着河套香港園區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未來,特區政府仍須展現出改革破局的決心和意志,全力建設河套區乃至整個北部都會區,為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的局面。
河套港深創新科技園的發展史,要從2008年深圳河治理完成說起,當時,深圳河截彎取直,平整出一塊約1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底歸屬港深哪一邊管轄,出現爭議。2009年,國務院首次提出「深港邊界地區開發合作」,隨後,港深兩地成立聯合小組,研究河套地區開發,初步提出以高等教育和科技合作為主,2014年,香港提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概念,建議在落馬洲河套區建設科創園區的發展理念,但進展緩慢。
直至2017年,港深兩地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明確香港園區(河套地區)和深圳園區(福田保稅區及周邊),共同組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同年7月,國家發改委將合作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19年,大灣區綱要正式發布,明確提出支持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標誌着這項發展任務上升至國家戰略。
但香港園區和深圳園區的建設速度明顯出現差異。深圳園區已於2020年啟動首批項目,成立國際量子研究院、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等科研機構,進展迅速,到2022年,已有超過14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進駐深圳園區,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而香港園區則一直處在土地平整、基礎設施建設的階段,直至今日,才有三座大樓落成,到今年下半年,才將有科研機構、企業入駐,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數據科技等產業。
透過河套區香港園區和深圳園區發展速度的差異,可以看到香港存在的一些短板和問題。在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競賽中,新技術、新產業日新月異,香港要與時間賽跑,才能跟上發展的腳步,但卻由於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多種問題,令發展進度緩慢。香港在科技研發方面具有的明顯優勢,也因為基礎設施建設緩慢,產業發展缺乏足夠的土地支撐,而未能形成新的強大的發展動能,令人嘆息。
不僅河套香港園區發展明顯落後於深圳,整個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都呈現出進度過慢的問題,雖然政府已經提出整套發展理念,亦已就不同區域作出發展規劃,更已多次動員本地商界積極參與,但始終難以迅速地落到實處。再加上,政府又須面對千億財赤之困,是否有足夠力量加快推進河套香港園區、新田科技城,乃至整個北都發展,令社會產生疑問。
面對眼前的困局,只有大膽推進改革,才能找到破局的方法。政府須全面審視有哪些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阻礙發展建設,清除障礙,加快發展建設的步伐,爭取與深圳園區步調一致,同步發展。
特首李家超在主持三座大樓落成儀式上發表致辭表示,特區政府將秉持「頂層領導」的概念,全速推動香港園區的建設工作,為園區的發展拆牆鬆綁,以變革思維突破發展局限,並將與內地部委積極探討在支持人員、物資、資金、數據自由流動,推進兩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期望特區政府能盡快找到提速建設、提效發展的解決方案,讓河套香港園區,乃至整個北都建設,插上翅膀,展翅高飛,帶動香港走出一條創科引領的發展新路。(原文來自185期《堅雜誌》)
頂圖圖說:行政長官李家超3月21日出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8號及9號大樓平頂儀式。圖源 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