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節2025」節目簡介會今日(7日)舉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經理(文化節目)倪淑儀介紹,今年6至9月會舉辦超過280場活動,參與第二屆中華文化節的本地、內地與海外藝術家多達3000位。她期待透過每年舉辦中華文化節,展示優秀和具香港特色的中華文化藝術作品,充分發揮香港作為中華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力量,助力提升國家軟實力與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提升市民國民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經理(文化節目)倪淑儀介紹「中華文化節2025」節目亮點。記者 蔡啟文攝
倪淑儀表示,今年文化節在傳承和交流方面再深化,加插一些本地和內地藝人一起同台演出,也加強在社區方面的推廣。今年首度主辦非遺月,故不少節目都加了非遺元素,觀眾、香港市民或旅客在三四個月內看到國家級非遺或香港非遺展現在舞台上,形容幸福感很高。至於第一屆文化節有250場次活動,參與人次達90萬,今年有280至300場以上活動,相信參與人數達到90萬這個目標不難,可能會超過100萬。她更提到會沿用去年的折扣優惠,而一個大型節目並不便宜,幸好部分節目有贊助商,也有透過和不同機構合辦,故票價頗進取,但有折扣優惠可淡化一點,加上不少節目是免費,提醒人們不要小看免費工作坊與講座,都是很棒的節目。
粵劇《三氣周瑜》、《長坂坡》藝術總監阮兆輝,粵劇紅伶李龍、尹飛燕和青年演員譚穎倫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高級經理(戲劇及戲曲)魏紫燕(左一)對談。記者 蔡啟文攝
倪淑儀亦介紹,中華文化節每年都會設定一個焦點城市,讓觀眾從多角度欣賞並探索該地文化和歷史。今年將會聚焦西安,透過一系列展現活動,帶領觀眾感受這座十三朝古都的文化氛圍。文化節今年特設茶文化系列活動,設有舞台劇《茶馬古道·斷龍吟》及一系列展覽、講座和示範,希望以不同形式讓市民探索茶蘊藏的文化意義。
粵劇《三氣周瑜》、《長坂坡》藝術總監阮兆輝。記者 蔡啟文攝
粵劇紅伶李龍表示,很榮幸能參加中華文化節的演出。記者 蔡啟文攝
粵劇紅伶尹飛燕對表示,可以在今次演出為香港推廣粵劇是極大的光榮。記者 蔡啟文攝
青年演員譚穎倫認為與多位前輩演出是非常興奮和期待,希望可以努力做好自己,令粵劇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記者 蔡啟文攝
前茶具文物館館長林雪虹會主理「知茶識趣」系列專題講座,她透過第一場在馬鞍山圖書館的講座回顧過去百年香港於內地茶文化扮演什麼角色、在整個大時代轉變當中能做些什麼。第三場講座會配合剛出版的《品讀茶書》,自己找了一班城市大學研究生,需要他們選一本明清古籍研究,分享作為時下青年如何重讀古老文字,他們採用了AI繪圖,內容很精彩,希望各位有空到沙田圖書館一起交流。
知名學者鄭培凱和前茶具文物館館長林雪虹分享香港茶道文化。記者 蔡啟文攝
知名學者鄭培凱。記者 蔡啟文攝
前茶具文物館館長林雪虹。記者 蔡啟文攝
今年中國戲曲節為觀眾精挑6台佳作,當中選演多場取材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劇目。粵劇《三氣周瑜》、《長坂坡》藝術總監阮兆輝,粵劇紅伶李龍、尹飛燕和青年演員譚穎倫分享節目構思的感受。
年青演員表演三弦演奏。記者 蔡啟文攝
嘉賓、節目贊助與參與示範演出表演者一同合照。記者 蔡啟文攝
阮兆輝希望藉演出讓各位了解全中國戲曲是同源的,希望香港的粵劇是可以一直承傳下去,被各位接受,希望大家給予多點意見。李龍很榮幸能參加中華文化節演出,希望藉機令海外觀眾都能認識和接受他們承傳中國文化。尹飛燕認為香港應該極力推廣自己文化、粵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中華文化節。譚穎倫提到兩齣戲都關於《三國演義》, 很希望可令一些年輕觀眾或一些平時不接觸粵劇人士都可親身去了解傳統藝術,這些都是傳統中華文化,很值得宣揚。
門票下星期二(15日)在城市售票網開售,部分演出節目更會在本月15至30日有閃購優惠,優惠幅度介乎七折至八五折。
頂圖:參與簡介會的嘉賓大合照。記者 蔡啟文攝
「中華文化節2025」開幕節目《詩憶東坡》編舞沈偉分享第一次參與中華文化節的感受。記者 蔡啟文攝
「中華文化節:譚盾WE-音樂節」藝術總監譚盾分享節目精彩亮點。記者 蔡啟文攝
「中華文化節」主題音樂作曲家鮑比達分享創作主題曲背後故事。記者 蔡啟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