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專門針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於2025年5月20日正式施行。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更是深圳經濟的一張亮麗「名片」。作為國家首批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深圳已連續4年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城市。記者近日從深圳市工商聯了解到,2024年深圳經營主體總數超440萬戶,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是名副其實的「民營經濟第一城」。
在深圳這片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熱土上,司法助企的「朋友圈」正不斷擴容。今年重磅推出的《2025年深圳市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更是提出着力在涉企監管執法、涉企糾紛多元化解和涉企法律服務等方面,推動解決一批經營主體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推動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改進提升。
「司法助企共同體」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作為民營企業的娘家,深圳市工商聯全面匯聚司法助企合力,與深圳法檢機關、企業服務相關部門、各區工商聯、行業協會等協同聯動,精準對接企業司法需求、合力化解涉企糾紛、共築法律風險防控網,打造司法助企共同體,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在深圳法院,司法助企工作室全面設立,「司法助企二維碼」公開發布,實行企業掃碼提交司法需求。同時,還完成了全國首個司法審判垂直領域大模型增量預訓練,並率先研發人工智能輔助審判系統,應用於所有民商事案件,覆蓋立案、閱卷、庭審、文書製作等審判業務四大環節85項流程。上線半年來,平均結案時間同比縮短38.8天。記者還從深圳國際仲裁院了解到,仲裁院的國際公信力和全球影響力也持續提升。2024年案件結構實現新突破,受理仲裁案件數量和爭議金額均再創新高,連續三年化解商事糾紛超千億元,穩居全球前列,依約定已在深圳國際仲裁院解決糾紛的當事人涉及國別增至142個。
「法」舵引航 助民企「出海」乘風破浪
對於不少民營企業來說,「出海」早已不是新鮮詞彙,而是企業突破增長瓶頸的必然選擇。然而,跨出國門的企業常常遭遇錯綜複雜的法律風險,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前海法院提升涉外商事糾紛解決效率讓我們印象深刻,希望法院給予企業更多的涉外法律諮詢指引服務。」相關負責人在一場由深圳市工商聯、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舉辦的「加強涉外法治建設 保障民營企業發展」座談會上表示。據記者了解,不僅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現場傾聽收集民營企業家對於涉外法治工作的意見建議,與會民營企業家代表還走進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實地了解法院給企業「出海」提供的有效司法服務支持。
「近年,我們不僅積極組織助力企業出海經貿對接活動,邀請外國使領館負責人、法律稅務專家、海外投資企業代表,面向企業分享推介海外投資環境,對出海財務、法律等相關案例進行解讀輔導,還與法院保持密切協作,推進涉外法治人才建設,為民營企業『出海』保駕護航,並聯合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等金融機構推出『跨境金融綜合服務方案』,全方位滿足企業跨境經營的金融需求。」深圳市工商聯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據悉,今年4月深圳還推出了涉外法律服務「一本通」,發布《深圳市涉外法律服務指引(2025)》,整合全深圳36個部門涉外法律工作職能,匯總202家涉外法律服務機構信息,細化68項服務流程,為企業「出海」提供信息支持、路徑引導、資源支撐於一體的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務。在頂層設計上,深圳將涉外法治建設納入法治城市建設總體布局,制定涉外法治建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建立聯動47家成員單位的涉外法治統籌機制。為培育國際一流法律服務機構,深圳印發《深圳市律師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並開展粵港澳律師事務所合夥聯營和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試點。截至今年5月,深圳累計引進10家外國律師事務所設立駐深圳代表處,設立16家粵港澳合夥聯營律師事務所,編織起覆蓋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法律服務網絡。
打造「企·航」計劃品牌 深化司法協作機制
為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圳市工商聯打造了「企·航」計劃品牌,整合統一戰線優勢,通過開展政策宣傳、調研互訪、訴訟調解、座談交流等各種方式,走進司法機關、金融機構、高校等,解決發展難題,幫助企業找空間、找市場、找資金、找人才,已初步形成制度規範,受到廣大民營企業家歡迎和好評。
據介紹,在「企·航」+司法活動中,工商聯組織了近百名民營企業家走進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圍繞打擊惡意侵權和惡意訴訟行為、企業合規體系建設等方面,與兩院院長、法官、檢察官近距離、面對面溝通交流,進一步深化工商聯與法院、檢察院協作機制落實,暢通民營企業司法需求反映渠道,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民營企業司法保護新機制、好辦法,努力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易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