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惡詬公益誰之責?

2014-05-12
来源:香港商报 杜洁菡

  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質疑,當即令其付出巨大信譽成本,給本來就脆弱的中國公益事業造成本不該承受的冲擊。

  近一段時間,有幾則新聞與公益慈善事件相關,其一是南航特別安排班機參與一名病童的「千里換心」救助行動,被部分網民批評為「借公益進行營銷」;其二是著名電視主播崔永元稱因參與公益后常遭質疑,令他「做公益慈善的動力在慢慢消減」,「幸福感在降低」;其三是一向口碑尚好的壹基金因捐款使用不夠及時而被質疑「李連杰貪污雅安地震捐款3個億」;其四是明星伊能靜搭乘飛機去做慈善而被批評為何不坐火車更省錢……而這些名人的微博后面,通常會跟著另一種辯駁的聲音,如「會拿出錢捐款的人即使再偽善,也比那些隻會空口說話的真聖人強」、「罵得最凶的人,是否捐過一分真金白銀」?

  惡質輿論環境

  上述事例反映內地公益慈善事業所處的輿論環境之進步與落后:一方面,監督和質疑,有助於公益慈善組織提升其管理水平;另一方面,種種苛責也顯示出許多人對公益慈善事業的認知仍停留在強烈道德化的階段,公益組織信譽和脆弱可見一斑。

  惡質的輿論環境,實際上啟示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質疑者與被質疑者究竟應該秉承怎樣的原則、恪守怎樣的邊界,才能既使公益事業受到監督,又能避免因隨處可見的質疑而斷送前程。那些很沒有道理的道德譴責之所以盛行,也許應當歸因於網絡的發達在技術上讓國人的意見表達變得十分容易,但與此同時,社會平等交流的機制卻依然不夠通暢:手握批評權的人,對上位者、對富人、對別人都只有無限放大的義務要求,對自己卻缺乏相應的約束,故此,所表達出來的意見就絕少理性思考,只能是假借占領道德制高點進行的非理性宣泄情緒。濫用輿論權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對壹基金一句沒有任何事實根據的質疑,當即令其付出巨大信譽成本,給本來就脆弱的中國公益事業造成本不該承受的冲擊。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