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說起嘉興,腦子里跳出的第一個名詞,一定是「五芳齋」的大肉橽。
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產業,你在浙江任何一間高速公路休息站停下,即能吃到熱氣騰騰的橽子,超市中更是大量供應,好像這座城市除了大肉糉,飲食方面,找不出其它的名片。
嘉興糉子確實美味,但總是糉子也顯得單調。大家看過金庸先生筆下的嘉興,魚米之鄉,繁華之地,通常,有錢的地方就會講究吃,嘉興縱然比不上蘇杭,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當然不是只有糉子那麼簡單。
事實上,本地的嘉興菜,自成一派,即所謂「禾幫菜」,是因為嘉興別名禾城的緣故。也像太湖一樣,有船菜的文化,漸漸沒落罷了。亦有館子打出「復興禾幫菜」的照片,只是從前要用最新鮮的時蔬、野菜、野生魚蝦、土鸡、野鴨等炮制,養殖化的今天,沒辦法做到。
其實,一個菜系的興衰,和朝中有沒有人大有關系,當年嘉興京官輩出,所以禾幫菜大為流行,數十年風雲變幻,只有那些失傳的老菜,最為可惜。
禾幫菜中著名的二錦餡,即是典型的一例。菜名大雅,應該是民國文人的手筆,不然,如果直白地寫成油麵筋塞肉燉豆腐衣包,就變得一點風情也沒有。
二錦餡,具體的做法如下:準備豬腿瘦肉三兩半,剁成末,先取七成,加紹酒、鹽、清水和筍末拌勻,分成十堆,嵌入十隻油面筋內。
另邊廂,將草魚肉切成綠豆丁大小,加上剩下的三成肉末,下紹酒、鹽、水和蔥末,也拌勻成餡,分成五堆。接著將豆腐衣用濕布潤潮,撕去邊筋,切成五寸見方,共五張,然后包入餡料,做成長二寸半、寬一寸的肉包。
這種豆腐衣包,非用嘉興平湖出產的不可,而且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飯糍。大家也許會說,江南一帶的方言中,飯糍是鍋巴的意思才對呀,我向老饕請教過,原來,平湖的傳統豆腐衣,制法和別處不同,是在鍋中下了油,再淋豆漿烘出來的,稱為「噴漿飯糍」,較普通的豆腐衣軟滑得多。
一寸長的火腿薄片三片、水發香菇一顆,鋪在碗底,先放五隻飯糍,再將十隻油麵筋圍在四周。加鹽和清水,有鸡湯的話,代替清水,則更佳。用羊皮紙封住碗口,猛火蒸三十分鐘。
揭去封皮,翻扣裝盆,蓋幾根焯熟的綠葉菜,淋豬油即成。老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