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嘴饞的不少。蘇東坡極愛吃甜食,他的一位和尚朋友也極愛吃甜食,兩個人因此而交稱莫逆。魯智深、濟公都是,不僅酒足肉飽,還要大鬧佛門清靜地。據說還有一位和尚(不記得他的名字了)劈了佛像來烤肉。這些都是愛吃而不會做的和尚。清朝揚州天寧寺下院出了一位文思和尚,不僅愛吃,而且會做,算得上是一位和尚美食家。
《揚州畫舫錄》記載,文思和尚拿手的美食是豆腐羹與甜漿粥。文思和尚的豆腐羹極有名,號為文思豆腐,清朝人也寫作文師豆腐,現代人則有寫成文絲豆腐的。《調鼎集》是清代一本菜餚大全之類的書,所收的大都是江浙一帶的名食,其中也收錄了文師豆腐,書中還有其他一些冠名文思的菜。由此看來,文思和尚的名頭應該是很大的,至少在老饕與文圈里。
據《調鼎集》的記載,文思豆腐羹其實就是什錦豆腐羹。普通的豆腐羹要做出不凡的名氣,可是要花一番功夫的。揚州的廚師選擇了一個高難度的技術,將吹彈即破的豆腐切成如发的細絲,用清湯煮,煮好后,豆腐絲一根根地懸浮在湯中。配料也選得精巧,火腿絲、青菜絲搭配,整個菜餚清麗悅目。火腿絲不能多,多了會有較重的哈味,青菜絲得最后下鍋,這樣顏色才鮮嫩。盛裝的方法不能馬虎,如果用勺一下一下舀進碗里,幾種絲難免橫七豎八。正確的方法是,先用勺盛一半在碗里,然后把剩下的從碗的正上方冲入,豆腐絲在湯碗里如菊花一樣綻開。餐具也很講究,清代廚師會用一隻透光的白瓷海碗來盛,現代嘛,普通的用玻璃碗,高級點會用水晶碗。多年前,在杭州聽一位名廚說文絲豆腐是杭州菜,於是小心翼翼地問:「好像揚州也有個文思豆腐,兩者之間有關系嗎?」名廚白了我一眼:「不知道!」甜漿粥是我家里經常出現的晚飯,早晨的豆漿剩了下來,晚上煮粥的時候,把粥煮好了,再把豆漿倒進去煮稠了就行,簡單易做。最早吃到的甜漿粥是媽媽的杰作,此后甜漿粥就成了我最愛吃的粥。想必在淮揚民間甜漿粥是悄悄存在的,而飯店里則從未見過,以至我向一些年輕的朋友推薦時,大家幾乎一致投我以懷疑的目光。以我的經驗,豆漿粥不放糖也是很好吃的,而且符合現代人的營養觀念。
文思和尚的美食是一種清靜、淡雅的美食,要有清靜淡雅的風度,才能品嚐到其中的美味,這是味外滋味。大夢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