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盞又稱茶杯,茶托,就是放置茶盞的承盤,用以襯墊茶盞的碟子。與其他茶器一樣,茶盞、茶托的材質、造型、釉汁、裝飾等有個漸漸演變的過程。喝茶的茶盞,先是單杯,后來出現與之配套的茶托。考證認為茶托始於南朝,唐代時的茶托托口較矮,口沿卷曲成荷葉形,以配合花瓣形茶盞;至宋代,盞托成為茶盞的固定搭配,托圈也增高許多;明代流行船形盞托,又稱「茶船」;到了清代,盞托圓形成為茶托主流。梳理這一過程,頗為有趣。
風爐隨處置茶杯
茶盞是飲茶的用具,現代人多稱茶杯,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大小不一。茶盞唐前就有記載,《博雅》說:「盞杯子」。宋代時開始稱「茶杯」。陸游曾寫過:「籐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的詩句。據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富盛名。宋代時斗茶之風大盛,極為崇尚茶具的精美。茶盞的形狀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口沿較直;另一種則是撇口,像喇叭,有的還以描金裝飾,書「壽山福海」的字樣。除建窯外,宋代的官窯、哥窯、定窯,鈞窯、龍泉窯、吉州窯都普遍燒制茶盞。
愈新其制以致百狀焉
至於茶托,據李匡義《資暇錄》卷下記載:「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寧之女以茶盅無襯,病其燙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傾,乃以臘環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於賓親,人人為便,用於代。是后,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狀焉。」漢代,記載飲茶的史料漸多,特別是在西南一帶,文人雅士留下不少描寫飲茶的文字記載。兩晉南北朝,茶飲流布更廣,茶已在上層貴族之間流行。盞托這時已出現,湖南長沙沙子塘東晉墓中出土了青瓷盞托;1975年,江西省吉安縣考古發掘了南朝齊永明十一年(493年)紀年墓,其中也有青瓷盞托,除吉安外,南昌和福建建甌等地也先后出土青瓷茶托,可見茶托這種茶具已相當流行。長久以來,茶托的材質,多和茶盞一樣是瓷的,也有銅、銀甚至金的。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制,盞托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托圈增高。明代盞托呈船形,又叫「茶舟」、「茶船」。清代盞托則作圓形。茶托是為防茶碗燙手設計的,也是一種有關禮節的器皿。喝茶時連茶托一道端起,拿起來放下去都應該沒有聲音。沒有茶托或不連茶托端起,主客皆失儀。有意思的是,明清以后的茶盞多配以托、蓋,形成了一盞、一蓋、一碟的三合一茶盞,現在又稱蓋碗。茶盞、茶托、茶蓋三位一體的蓋碗,各自具有獨特的功能。以茶托托杯,不會燙壞桌面,又便於端茶;茶蓋有利於尽快泡出茶香,又可以刮去浮沫,便於看茶、聞茶、喝茶;茶蓋倒置,又是一涼茶、飲茶的便利容器。精巧的蓋碗茶具,既實用又美觀,就是一組精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