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印度經濟明亮數據的幽暗之處

2015-03-13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評論員 費雪

  世代如落葉,國家競爭過程中,經濟趕超游戲此起彼伏,從前的中國,再到現在的印度,都是如此。

  根據最近印度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在今年2月調整之后,印度未來經濟增長可能達到兩位數字,在即將到來的2015到2016財政年度,有望超過8%(印度的財政年度是4月為期限)。國際社會常把中國和印度相互參照,而中國“兩會”期間宣布2015經濟增長目標是“7%左右”,那么從官方口徑來看,中國印度對未來增長所設定的目標,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差異。

  有趣的是,國際社會對于印度在2014年超過7%的經濟增長率的準確性,卻表達了不同意見。畢竟,在不同地區以及不同部門的數據的交叉印證中,存在不一致情況。宏觀經濟傳統由所謂“三駕馬車”組成,也就是投資、出口、消費組成,總支出對應總需求,其總和也被認為就是經濟總量。但是目前來看,有投資者指出,印度經濟的各部分數據加起來,并不完全與總量相匹配。經濟數據的準確度至關重要,但宏觀經濟數據從統計到呈現,都存在滯后性。也正因此,印度數據造假不太可能,其數據之間各種小問題,也許更多是屬于統計工作的疏忽,這一結果令人想到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名言,“我寧愿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I would rather vague right, nor the exact error)。具體到印度的GDP,其總體增長趨勢或許可以信任,只是可能數據精確度有待提高。

  回頭來看,印度增長靠什么?短期而言,印度希望依賴印度制造。印度財政部對于本國經濟向好的預測,是基于兩個前提,一是世界經濟有所好轉,二是印度對有所好轉的世界經濟增加出口。但是,這個判斷存在過于樂觀的可能,因為目前美國經濟復蘇和繁榮的前景還沒有完全確定,歐洲和日本的情況則是繼續深陷通縮,中國也面臨增長放緩的情況。在全球量化寬松之下,發達國家貨幣競相貶值,這對于追求出口的國家而言并不是好消息。去年上任的印度總理莫迪正在推行“印度制造”的計劃,其目標之一就是對抗中國制造,但是目前印度的繁瑣法規以及落后基礎設施,使得印度制造在短期之內,不可能獲得那么強的競爭力。

  上述分析是基于短期分析,但是從中長期來看,印度經濟仍具有可觀之處。原因也許并不在于印度有什么特別新招,而是在于經濟體之間的彼此追趕,其實并不是那么神奇,往往是只要采取了大體正確的政策,就可以較輕松的實現,而正確的政策就是消除各類束縛經濟的因素。很多分析人士看好印度,不是因為印度或者印度政府多么神奇,恰恰是因為印度的落后狀況決定了其未來追趕的不可避免性。無論基礎設施還是制造業,印度作為后來者,都可以從領先者直接“拷貝”學習,只要政治經濟不出現重大動蕩,這一學習過程并不需要費太多的力氣,這也就是經濟學所謂的“后發優勢”。

  過去的印度被視為貧困,今天也不例外,中國GDP在2014突破10萬億美元,這是印度的5倍,而印度的人居收入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目前約為美國的3%,中國的約22%,這說明印度經濟與中國的距離依舊比較遙遠,更不用說美國了。但這也決定了印度人均收入在達到美國五分之一之前,仍舊有極大的追趕空間——換言之,在未來二十年印度保持8%的追趕速度,或許也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很符合情理。但當然,作為我們的鄰居,印度的快速增長不是對中國的威脅,而是中國的機會。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