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周家兵:一線工人到底值多少錢

2015-03-13
来源:證券時報

  制衣企業如果夠誠信、管理跟得上,一般而言,招聘員工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節后開工,企業招攬人才的爭奪戰打響,尤其是中小企業,沒有人才儲備的思維和成本,主要靠節后的大量招聘來補給人才空缺。前不久廣州市人社局等單位聯合舉辦專場招聘會,雖然應聘者不少,但制造型企業,尤其是大量需要普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仍難招到一線工人。有制衣廠甚至為一線工人開出了4000元~6500元的月薪,但一個上午只收到3份簡歷。去年頻頻爆出眾多外資制造型企業從國內撤出,搬遷到東南亞,或者搬回本國。在這樣大背景之下,似乎國內的用工荒將逐漸消散,制造型企業不再因為招不到工人而苦惱。可節后招聘“春風行動”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就拿制衣廠招聘一線員工“車工”來說,制衣廠和手袋廠之類的企業招聘量最大的是車工。車工又分為平車工和高車工(操作特種車的工人)。平車工人技術含量比高車工人略低,但平車工人需求量比高車工人多。在制衣行業,絕大多數工人薪水是靠計件而得。那么,上述招聘企業給予的工資標準就有“噱頭”之嫌。筆者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咨詢工作,輔導的企業里,在去年深圳、東莞等地區的制衣廠一線工人的工資和上述工資標準相差無幾,趕貨的月份甚至還超過萬元大關。

  有辦公室的文員無不羨慕地說,“真想去車間當車工。”可是車工的工資是靠“拼”出來的。他們每天中午“直落”(吃完午飯就干活,中途不休息,行業里稱為“直落”),下午同樣“直落”,每天至少需要干十四五個小時,每個月通常休息兩三天而已。由于是計件工資,沒有加班費一說,完全憑著自己干活的多少來計薪,所以他們干活都是相當“拼”的。他們技術嫻熟,吃苦耐勞,生產的產品品質穩定,絕大多數是70年代生人。并且這個群體喜歡和老鄉扎堆,靠裙帶關系抱團進廠。要是企業對他們不誠信,管理上不公平,會遭致他們集體抵制。這個行業的企業如果夠誠信、管理跟得上,一般而言,招聘員工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說到一線員工的招聘問題,今年形成了明顯分化現象。企業規模較大,信譽較好,管理規范,之前口碑“還可以”、“不錯”的企業,今年招聘一線員工基本上沒問題。筆者輔導一家在東莞厚街的手袋廠,主要是給日本企業生產時款手袋,對一線員工技術要求較高。節后計劃招聘八十名車工,元宵節前就基本招滿,其中有近一半是靠工廠老員工帶老鄉過來的。企業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說,沒想到今年這么快就招滿,而且員工的綜合技能水平還較往年要高。問起一線員工工資水準,他說,其實這幾年一線員工的工資水平,都遠遠高過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完全靠市場調節了。這家公司管理比較規范,環境相當漂亮舒適,有員工專用的無線網絡,宿舍有空調,廠內有員工自己認養的各種綠化植物。

  制造型企業里一線員工基本上都需要一定的技術,這種技術是千差萬別的。很多企業往往對此有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制衣廠的車工、模具廠的師傅、機加工的車冼刨工人、印刷廠的機長等,才是有技術含量的工人。普遍認為組裝車間的一線員工不需要什么技術,“手上活”,“是個人都能做好”。筆者曾經和一位電子廠的生產主管交流,他說,同樣的產品,熟手生產的效率可以是生手的兩倍,產品的合格率會更高而且穩定。問起原因,主管說“熟能生巧。”我又問一位流水線上的員工,她有點害羞地說:“手感!”是啊!同樣都是手,可是感覺不同,生產效率、產品合格率就差別大了。這個“感覺”很重要,不僅僅是手上的感覺,更多的來自一線員工個人的切身感受。

  答案似乎就在這里:一線員工到底值多少錢?用人單位得問問一線員工的個人感受,他們在“心感”好之后,“手感”也就好了!

  (作者系深圳市東方華策公司總經理)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