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信貸資產證券化“錢”途:十年演進起底

2015-04-08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核心提示

  不少機構預計,在政策的進一步推動下,今年信貸證券化的發行量將井噴,規模約在6000億-8000億。但是這種分析或許過于樂觀。

  記者 李玉敏 黃斌 北京報道

  繼銀監會將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資格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后,4月3日,央行[微博]發布公告,宣布對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實行“注冊制”管理。至此,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簡政放權的另一只靴子落地。

  央行表示,已經取得業務資格、發行過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受托機構和發起機構可以向人行申請注冊,并在注冊有效期內自主分期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同時,央行還允許市場和發行人雙向選擇,自主選擇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交易場所。

  聯合資信金融機構評級總監任紅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于銀行業來講,簡政放權有助于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節奏的加快及發行規模的擴大,其對于全年發行規模的預測更趨樂觀。

  中信建投銀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榮也表示,央行推出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注冊制,重點在兩個方面。一是產品可以跨市場發行和交易。二是推動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做市制度。第二點解決了資產支持證券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因此,楊榮預計今年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會在去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大規模增長。他認為,今年的發行規模或在8000億左右。而不同類型的銀行業機構中,城商行和農商行的發行積極性更強,主要是因為這些地方性銀行對資本補充的需求更大。

  向上的螺旋:

  資產證券化十年演進

  十年磨一劍,從2005年啟動試點到如今的常態化發展,資產證券化相關政策的出臺也是在“邊試點,邊推進”。

  2005年4月,人民銀行[微博]、銀監會聯合發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正式拉開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帷幕。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過度證券化的金融衍生品被看作是此次危機的罪魁禍首。此后,我國的資產證券化試點陷入停滯。數據顯示,在此后的三年時間里,銀監會主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共發行 17 單產品,規模合計 667.83億元。

  直到2012年5月,人民銀行、銀監會、財政部聯合下發重啟了資產證券化試點,初始試點額度為500億。2013年8月,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擴容,總額度達到4000億元。在各方的推動下,2014 年成為了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井噴的一年。以成功招標為統計口徑,2014 年共發行 66 單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發行總額達到2819.81 億元,超過了 2005年-2013 年全部發行額的2倍。

  2014年11月,銀監會發布《關于信貸資產證券化備案登記工作流程的通知》(也稱“1092號文”)將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由“審批制”改為業務“備案制”,不再針對證券化產品發行進行逐筆審批,并取消額度限制,標志著信貸資產證券化進入常態化發展。

  隨后,銀監會于今年1月發文核準了27家銀行開辦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資格,信貸資產證券化備案制進入實質運行階段。

  4月3日,央行發文,對已經取得監管部門相關業務資格、發行過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且能夠按規定披露信息的受托機構和發起機構可以向央行申請注冊,并在注冊有效期內自主分期發行信貸資產支持證券。

  中債資信政策研究部總經理楊勤宇在梳理了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重啟以來監管規則后認為,監管的思路是按照“促發展、防風險”的總體要求,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放權,采用更為市場化的管理方式,激發市場活力。

  放權激活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提及“申請注冊發行的證券化信貸資產應具有較高的同質性”。

  聯合資信結構融資部副總經理田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資產同質性是指構建資產池基礎信貸資產在現金流結構、違約風險、收益水平等要素方面保持一致或相似,這有利于資產池構建和現金流的穩定和預測,也便于評級機構對證券化產品的風險進行評價。這也意味著,不同質的證券化產品要分別進行注冊”。

  在機構看來,央行的“注冊制”與銀監會“備案制”相銜接,進一步簡化了發行的流程。且在注冊申請報告上央行也進行了較大程度的簡化,僅包括涉及資產支持證券注冊發行的必備信息,不含發行說明書等具體發行文件,極大地提高注冊環節的效率。

  “在注冊有效期內,受托機構和發起機構可自主選擇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時機,在按有關規定進行產品發行信息披露前5個工作日,將相關資料報送人行備案。”任紅認為,這將有效縮短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人行階段的申報時間,有助于對于發行窗口期及發行額度的選擇。

  發行方面,央行則給予了受托機構和發起機構關于交易場所和做市安排的選擇空間。按照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由市場和發行人雙向選擇信貸資產支持證券交易場所,受托機構、發起機構可與主承銷商或其他機構通過協議約定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做市安排。

  田兵表示,“跨市場發行意味著投資者范圍的擴大,引入做市商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報價或詢價。不難理解,央行此舉的目的在于解決資產證券化產品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具體的做市制度安排也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出臺”。

  此外,楊勤宇呼吁監管部門盡快建立完善的資產證券化信息披露規則體系。同時強化強化受托機構的主體責任。他表示,“目前,受托機構在資產證券化業務中主要扮演著通道的角色,發揮的實際作用有限。應進一步強化受托機構的主體責任,提高受托機構地位,積極探索商業銀行作為證券化受托機構的可行性”。

  放量預期B面:股市火爆,銷售困難

  不少機構預計,在政策的進一步推動下,今年信貸證券化的發行量將井噴,規模約在6000億-8000億。

  普遍的分析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打開了銀行資產出表的“正門”。不僅有利于銀行“盤活”騰挪有限的信貸空間,還能將銀行的風險轉移出去,同時獲得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但是這種分析或許過于樂觀。

  “我們正在做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但銷售很困難,因為優先檔的收益率都快跟銀行理財收益率倒掛了。”一位城商行投行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該行剛拿到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資格不久,但由于目前資本市場過于火爆,加上降息后導致基礎資產價格下降,進一步壓低產品收益率。

  該城商行人士進一步表示,今年的信貸資產證券化市場未必能達到市場和監管部門的預期,理由是經濟下行使得銀行可投資的優質資產不多,“一方面存貸比壓力沒那么大,另一方面銀行恐怕沒有那么大的動力把優質資產拿出來做資產證券化”。

  中信建投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認為,與國外相比,國內資產支持證券的二級市場交易并不活躍。而且作為一種全新的金融產品,普通投資者的持有量很小,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銀行互持現象嚴重。商業銀行是中國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最大持有者,其持有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占比曾經在80%以上。雖然該比重已經出現下降趨勢,但是仍在 50%以上。

  商業銀行相互持有彼此的資產證券化產品,這不僅僅降低了資產證券化在加速銀行體系資金周轉促進債券市場發展的意義,也沒有起到分散行業風險的作用,一旦由此產生危機,銀行仍會成為“重災區”。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