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祝乃娟:協調京津冀人口管理

2015-04-20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認為,北京人口規模控制不力,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落戶由多部門審批,準入條件與規模調控之間缺少有機聯系。這些審批權分散于人口計劃生育、發展改革、規劃、統計、公安等部門,專家借此認為,應由級別高于北京、天津、河北的綜合協調部門,來協調人口規模調控及合理分布等相關事宜。

  坦白說,人口管理涉及26個單位的41個部門,并不是一個合理的現象,政出多門、九龍治水不僅在管理學上不符合科學,以往在各種實踐中也經常產生推諉、低效甚至無效的情況。對于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來說,人口管理需要尋找更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合并一些重復審批,減少審批涉及的職能部門是必要的。

  但是,這并不代表就需要把這些職能一定要全部集中在一個部門,相關專家提出,成立的協調機構的職能應包括根據三地人才發展需要和戶籍制度改革要求,協調和檢查各部門落戶指標使用情況,實行戶籍人口遷入的“一支筆”審批制度。如果在京津冀統籌發展的其他機制還沒理順之前,就成立這種權力很大的審批機構,審批的效率可能是提升了,但是尋租的空間也會相應增大。

  事實上,進城人口審批與落戶,尤其是特大城市,主要的問題并不在于效率,而在于公平性。特大城市與大城市制度環境較好,市場較為規范,教育、醫療等條件也相對處于優勢,而且城市各項軟實力方面也較其他二三線城市優,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不斷進入。在這里,他們可能會讓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甚至是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能進大城市的人肯定會去,不能進的也要創造條件進。

  這對城市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顯然,表征為交通擁堵、空氣污染以及住房矛盾的大城市病開始出現了,不重視城市規模是不現實的。不過,將控制城市規模主要寄托在落戶指標審批方面,也是飲鴆止渴,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只會形成一種管理惰性,什么多了就限制一下,無論是車還是人,而不是去尋求更優的城市管理方式。

  京津冀協調發展,本質上就是一種從長遠角度考慮的緩解大城市壓力的做法,試圖通過產業轉移、人口轉移等緩解城市壓力,并對周邊的發展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該藍皮書提出的另一點倒是值得重視,京津冀要協同發展,但跨界交通存在瓶頸。河北目前與京津對接的高速路、國道、省道中,共有18條“斷頭路”和24條“瓶頸路”,其中僅“斷頭路”就長達2300公里。這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下功夫解決。未來,最有效的緩解大城市壓力的做法就是在清晰化一個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之后,不斷推動公共品投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只有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后,人們就不會舍近求遠。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