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昆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發表的2015年度「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香港排名由首名降至第二,被深圳扒頭搶去桂冠。這乃該份報告面世13年來首次,顯見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不進則退,不能稍有鬆懈。對香港來說此事可謂當頭棒喝,帶來了嘹亮的警號,但港人會因此而覺醒嗎?
發展知識型經濟不力
藍皮書指出了香港競爭力下滑的幾大根源,都是根本和重要的缺陷﹕一、產業發展失效。創新科技及新興行業發展滯後,故過度依賴金融、旅遊、航運、商貿及專業服務等五大支柱產業,「守成有餘,創新不足」。二、成本過高,特別是土地及物業供給受限制令租金過高。三、政治生態障礙。社會矛盾尖銳化影響和諧,不利經濟發展。雖然此次評估乃基於2013年數據而未包括「佔中」等事件的影響,但此類影響估計必令香港失分更多。另一方面,深圳之能奪桂冠,主要是產業轉型及創新科技等領域表現卓越,同時又能注意提升經濟質量,把發展目標由「深圳速度」轉向「深圳質量」。
藍皮書指出的香港問題實已眾所周知。頭兩項更是經歷多年仍未得解的老大難經濟問題,遠在回歸前便已有專家學者多次提點。這兩項實際上是孖生兄弟互相增強﹕香港高地價高工資帶來的高成本經濟體系,必須由發展高增值的生產才能生存,作為配合又要求勞工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和不斷開拓具有高科技、高增長、高回報的「三高」新興產業,但可惜這正是香港的弱項,而且是弱得很;藍皮書中知識經濟方面的指數,香港要排到十多名。
但發展知識型經濟對香港尤為重要﹕一、如上述香港具有高成本體系,不發展知識型經濟不可能帶來有持久力的「三高」產業。二、香港本有朝這方面發展的優勢,因具有信息自由、良好法治和高水平教育等重要條件,如優勢未得利用及發揮效益便是極大浪費,機會成本也極高。三、若知識經濟未得發展,長期延續將後果嚴重。有些人認為如香港競爭力下滑,將被邊緣化和成為中國的一個普通城市。實際情況不會如此簡單輕鬆。生產力跟不上便會逐漸形成「成本倒掛」(cost overhang)現象,即繁榮是沒有足夠實質基礎支撐者,故有水份、有泡沫,最終生活水平必須下調。這便可能引發工資及資產價格(尤其樓價)大幅下調,和生產及就業的大收縮。
高度競爭 守成不易
港人還須認清守成與創新的關係。藍皮書指香港「守成有餘」未必符合當前情況,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守成」不易,必須以攻為守,有創新方可做到守成,若無創新守成也難。香港一直未有積極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結果節節失利,航運業便是好例子。香港早已失去全球首席貨櫃港的桂冠,現時只得第四,且還會繼續下滑。與此同時,又未仿效倫敦向「無港口航運中心」的模式轉型。旅遊業同樣如是,依靠內地客購物的模式,自去年末起已走到盡頭,出現旅客人均消費下降的新趨勢,且還有由「名店」變「街市」的模式轉換;珠寶等貴重物品銷量大跌,而廁紙等日用品銷量及「水貨」則大增。
還要看金融業,這乃香港競爭力及優勢仍保存得最好的產業,但即使此處亦隱患重重。首先是其他金融中心特別是區內的星洲等威脅日大。即使在香港具有較多領先優勢的人民幣離岸業務,倫敦、星洲等均正急起直追,離岸中心已在全球遍地開花。其次是金融海嘯後興起了一項金融業革命,就是金融科技(Fintech,可參看英國《經濟學人》5月9日一期報道)的崛起,最近有一些本港行家指出,在這方面香港已落後於歐美及內地,且要追上並不易,Fintech是未來的金融,如在這方面落後,香港的金融還有未來嗎?
全球最大的商用無人機公司「大疆」,其創辦人在科大畢業後本想留港創業,因搞不下去走到深圳便一鳴驚人。深圳超港乃實至名歸已無疑問,要問的是香港真的可排第二?真的比第三的上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