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換市長不換合同 PPP才有“錢途”

2015-05-25
来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魯寧

  公共服務領域廣泛推行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的大幕終于正式開啟。

  國務院辦公廳22日轉發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制定的《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決定圍繞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科技等公共服務領域,廣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就是PPP模式。它是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是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隨著上述《指導意見》的頒行,國內持樂觀立場的媒體,把今年標定為中國的“PPP元年”。

  PPP模式最早發端于歐美發達經濟體。通過美英法澳加等多個國家的具體實踐,雖經歷了前后近30年的實踐,發達經濟體國家操作順暢、拿得出手的可作為成功案例推介的PPP項目卻并不多見。所以,雖說起了個大早,但歐美PPP模式的發育迄今難以形成規模化效應。

  無論是發達還是欠發達國家,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建設項目,歷來須由政府財政建設和運營。由于公共服務與市場贏利之間具有天然的排斥性,由政府承建并運營公共服務設施乃市場經濟的通行規則。此前數十年,歐美實體經濟日益空心化,金融經濟嚴重泡沫化,與選票直接關聯的“民眾高福利”又永無止境,弄得歐美各國財政年年寅吃卯糧債臺高筑,而集中始建于二戰結束后的公共服務設施,經歷數十年的使用大多陳舊老化急需更新,如此情勢下,逆市場規則而行的PPP模式才不得已跳了出來。由于私營資本無利不起早,讓其為政府承擔公共服務責任,政府必須事先承諾確保其享有穩定的贏利回報。然而,嚴酷的現實是,歐美國家的財政狀況長期未見好轉,這就導致先前的回報承諾難以兌現,令歐美這類本質上屬于“拆東墻補西墻”的PPP模式很難長期持續維系。

  中國嘗試推廣PPP模式,其出發點與歐美有所不同。這兩年,中國經濟雖說面臨持續的下行壓力,但實體經濟整體健康,金融經濟大體穩定,政府財政基本面尚好。中國推廣PPP模式主要出于兩大考慮,一是釋放民間投資活力,“超前”補齊公共服務諸多短板,讓百姓更多享有經濟社會發展紅利;二是借此擴大投資緩釋當下的經濟下行壓力。

  去年至今,各地首批推出的PPP項目雖數以千計,投資概算超過數萬億元,但據財政部預估,草簽了意向性合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PPP項目不足總量兩成,真正成為正經合同并已開建的寥寥無幾。溫州軌交一期工程勉強吸納到15億元私營資本,其開出的固定回報是年息6%,由財政按年支付,若項目日后能贏利可另行參與分紅,這還是當地政府“反復做工作”的結果。溫州當局雖已使出了吃奶的勁兒,但對私營資本仍缺乏吸引力。這也大體回答了為何推進PPP模式地方很熱切、報道很熱鬧、私營資本卻疑慮重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了。

  依據剛頒行的《指導意見》,雖已確立起試行PPP模式的政策框架,但針對具體項目實施必然出現的各種矛盾與沖突,能否有后續針對性政策切實保障私營資本的權利,尤其是確保“換市長不換合同”,乃私營資本對PPP項目觀望疑慮的深層原因。

  眼下,可供私營資本通過參建甚至運營PPP項目獲取投資回報的方式,除了固定利息回報外,還包括特許經營權、收費權授予、財政溢價回收私營股權、運營減免稅、項目周邊土地捆綁開發、財政信貸貼息等政策鼓勵手段,對此,地方政府從來就不缺乏創造性。問題在于市長有任期,PPP項目投資回收期通常需要數十年,后任乃至后后任市長,對前任市長開出的條件,作出的回報承諾是否還買賬?這方面,私營資本心存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政府自身的誠信建設,既是PPP模式推廣的關鍵動力,亦是最大阻力。未來數年,若政府誠信建設能有大的突破,那么,PPP項目的建設在中國一定會大有“錢途”的。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