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亞投行帶來“鲇魚效應”

2015-05-25
来源:新京報

  亞投行帶來的“鲇魚效應”意味著未來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革可能會遵循著“以競爭求合作”的原則,多邊組織之間的競爭在一定意義上也緩和了大國競爭,淡化了地緣政治競爭的色彩。

  亞投行的意向成員國就亞投行的章程進行的談判意外的順利,年底之前將投入運營,從倡議到實施再到運營,亞投行也成為了多邊金融合作平臺的高效率的典范。與此同時,日本首相安倍宣布未來5年將投入1100億美元用于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此外,世界銀行行長金墉也宣布在未來3-4年向印尼提供110億美元貸款,支持該國的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

  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亞投行、亞行和世行呈現出相互競爭的態勢,對于這種局面,亞洲國家當然是樂見其成。就在半年前,這種場景是難以想象的,亞投行的出現就像一條鲇魚一樣,讓世行和亞行放下了傲慢與偏見,為亞洲的基建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亞投行的倡議得到了50多個國家的響應,而且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完成了章程的談判。而日本和美國最終拒絕加入其中,自我孤立于亞投行所代表的變革。當亞投行已經塵埃落定了,日本和美國顯然是著急了,必須扳回一局。

  世行和亞行的背后是美國和日本,對亞洲國家實施的基建貸款帶有明顯的競爭色彩,就世行來說,它的服務對象是全世界,除了亞洲之外,非洲、拉美都需要基建的投入,但對印尼的慷慨顯然是為了與亞投行爭奪影響力。

  日本首相安倍則有些“氣急敗壞”了,未來五年投入1100億美元,其中亞行的貸款有530億美元,這一數額也是針對亞投行1000億美元資本金來的。

  亞投行至少在兩方面刺激了日本:一是推動亞行的增資和投票權的改革,亞洲經濟形勢與亞行成立時已經迥然有別,日本和美國把持著投票權,顯然讓亞行的“亞洲”屬性大打折扣。二是中國居然可以號召起如此之多的國家加入到亞投行,自視清高的日本則“自我孤立”了。

  為了重塑亞行和日本在亞洲經濟中的地位,安倍的1100億美元的決策帶有強烈的競爭色彩,而且在其發表的演說中不斷詆毀中國及其亞投行,告誡自己的聽眾“買便宜東西會損失錢財”,同時承諾要在亞洲推廣“高質量”的基礎設施。

  如此赤裸裸的“挖墻腳”行為,有損于日本的大國形象,難怪新加坡學者馬凱碩就說,日本還是老一套策略。顯然,安倍的眼睛盯著中國,而忘記了自己的服務對象是亞洲國家。柬埔寨商務大臣表示,希望世行和亞行不要“懲罰”使用亞投行資金的國家。

  對這些國家來說,三家多邊機構的競爭是最理想的結果,中美日三大國競相提供公共產品,為亞洲的持久繁榮注入了活力。

  對日本來說,即便投入1100億美元,也失掉了影響亞洲的關鍵性機會,也意味著日本在短期內恐怕不會加入亞投行,而是要繼續“特立獨行”。

  亞投行的存在也迫使日本在亞行改革方面加快步伐,中日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局限于雙邊領域,而是亞投行與亞行哪個機構更高效,更具有可持續性。中日之間呈現出更多的“競合”態勢,也就是能夠有多少朋友和伙伴。

  亞投行帶來的“鲇魚效應”意味著未來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革可能會遵循著“以競爭求合作”的原則。相比于IMF投票權改革,世行和亞行的改變幾乎是立竿見影的。

  國際秩序的變革包含著雙重的博弈,一是大國為主導權而展開的競爭;二是多邊平臺在效率和公信力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演化,只要不是非此即彼的惡性競爭就可以實現國際治理能力的提升。

  當然,如果出現排他性的規則,比如獲得亞投行貸款的國家就不能向世行或者亞行貸款,那意味著亞行或者世行是自砸飯碗,就此而言,三家機構會呈現良性競爭的態勢。

  □孫興杰(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博士)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