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不以GDP論英雄 不是不要GDP

2015-06-23
来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梁嘉琳;鄭爍珠

  今年二季度,在“穩增長”與“轉方式”“調結構”“保生態”等目標序列充滿張力之際,本報專訪中央黨校研究生院院長的趙振華,傾聽中共最高學府專家對各地取消GDP考核后發展方向的意見。趙振華曾任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和調研,與省部級、地廳級、縣處級干部均有交流。

  經濟觀察報:你如何看待今年以來,浙江、廣西等地對全省的欠發達縣、貧困縣取消GDP考核,或降低GDP考核比重的舉措?

  趙振華: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任務,過去我們還餓肚子的時候,不可能去討論血脂高了怎么辦。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后,中國的經濟總量從3600多億元大幅提高到60多萬億。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了一些負面效應——過度消耗能源資源,嚴重環境污染,帶來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的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質量、可持續的增長。而且多次提出“不以GDP論英雄”。

  今后,各地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要更注重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式增長轉變為集約式增長,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產出,以人力資本的投資代替物質資本的投資。同時,要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之上,在交通運輸、餐飲服務等傳統服務業之外,大力發展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有的地方取消GDP考核或降低考核比重,更多是為了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經濟觀察報:有基層干部反映,“欠發達縣”摘帽、取消GDP考核之后,他們不僅沒有變輕松,反而不知所措了。您怎么看?

  趙振華:不以GDP論英雄,并不意味著不要GDP。宏觀調控的下限就是經濟增長率要保證充分就業。一般而言,經濟增長可以帶動就業,雖然近年來就業彈性越來越低,但刺激就業仍要以經濟增長為基礎。對民生改善的考核、環保的考核要比GDP考核更綜合,對地方的壓力是大了而不是小了。如果簡單地考核GDP,基層干部就容易數據造假,一個企業100萬的產值,后面加個0就變成1000萬的產值。現在取消了GDP,基層干部的工作復雜程度增加了,側重于考核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充分就業了,就要轉換心態和工作方式,提高基層領導干部的文化素質、業務素質,才能適應新常態。

  經濟觀察報:發展新經濟固然重要,但基層干部反映,從眾創空間到互聯網+,從工業4.0到負面清單,新名詞、新形勢層出不窮,他們出現了本領恐慌。

  趙振華:新名詞無非是對新經濟現象的描述,以后的新名詞會越來越多。我上初中的時候,英語課本有篇科普文章,講的是未來人待在家里買東西就能送上門,30年后的今天,有了電子商務真能在電腦、手機點幾個按鍵,選購、下單、付款都能在網上完成。過去,學界討論的100個前沿概念里,估計只有一兩個最終進入現實生活;現在是先有新經濟,學界才去總結——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適應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產業革命,推動產業層次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在本領恐慌方面,是沒有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分的。在信息經濟時代,欠發達地區還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甘肅隴南是全國貧困地區,但最近幾年他們通過網店賣蘋果,在每個縣、鄉、村培養網店員,克服了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難題,已經成為全國品牌。過去大貨車一車一車運走,是兩塊錢一斤的批發價;現在村里不讓批發了,直接從家里發貨,賣六塊錢一斤甚至十多元一斤。“蘋果上網”不僅帶動了包裝盒、車輛、快遞等周邊配套產業發展,還倒逼當地修公路、建冷庫——信息經濟帶動了實體經濟的大發展。

  前陣子,我們做了個小課題,訪談了一部分地方領導干部,發現他們對信息產業的興趣非常大。對他們而言,互聯網既是地方經濟的新增長點,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平臺或基礎設施。信息技術這條“高速公路”,地方干部看不見它,卻也離不開它;要擁抱這個時代,而不能逃避這個時代。現實中確實存在部分年齡較大的領導干部,不適應信息時代,難具備互聯網思維。對于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如果群眾都適應了,領導干部卻不適應,他怎么帶領群眾致富呢?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