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劉慧:大國人力資本之殤

2015-07-28
来源:中國經濟時報

  低生育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教育政策不盡如人意,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中國的人才儲備和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因此,調整生育政策、培育創新環境、大力度推進教育改革,才能提升人力資本水平,進而為中國成為制造業強國添磚加瓦。

  無論從經濟總量、人口數量等指標來看,中國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國。但從人均GDP、人力資本水平來看,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還有很大的差距。大國人力資本之殤,既令人痛徹心扉,又亟須刮骨療傷。

  筆者認為,低生育率、全要素生產率下降、教育政策不盡如人意,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中國的人才儲備和未來經濟增長的潛力。因此,調整生育政策、培育創新環境、大力度推進教育改革,才能提升人力資本水平,進而為中國成為制造業強國添磚加瓦。

  首先,中國低生育率預警。

  按照人口學規律,一個國家或地區一旦總和生育率在2.1的替代水平下,就意味著進入了低生育率階段。據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報告稱,“全國的總和生育率事實上已經多年低于1.5了”。人口警報在東北地區尤為嚴重,未富先老而勞動力持續負增長。至2013年,遼寧老年人口達到78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8.5%,而全國老年人口占比為14.9%。二孩新政實施一年后,黑龍江僅有6484對單獨夫妻拿二孩證,占符合政策夫妻數量的1.6%,低于全國8.3%的整體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在單獨二孩政策落地一年多后,在2015年夏季,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成為熱門話題。據國家衛計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單獨二孩政策目標人群中約39.6%有再生育的打算,申請再生的人數遠遠低于衛計委預期。

  中國低生育率的原因是多重的,如生活壓力加大、生育政策限制、年輕人生育欲望降低等。

  考察日本和德國等國的先例可知,在勞動力負增長后,由于經濟減速和結構性失衡,失業率尤其是青年失業率會更高,勞動參與率(隱性失業)會更低。據此,筆者建議,國家計生部門應及時了解當地的人口變化情況,根據準確數據及時調整生育政策,否則,伴隨低生育率地區人口流失的加劇,即使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生育率再回歸到正常水平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其次,全要素生產率大幅下降。

  IMF日前發表報告稱,在2002年至2007年之間,中國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在5%-6%之間;2008年至2013年,年均增長幅度下降到2%-3%之間。IMF判斷,未來五年,中國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長率會提高到年度4%-5%之間。

  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就是超出要素投入帶動的經濟增長部分,來源主要是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生產創新和專業化生產方式的提高等。制約中國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轉化能力較低,也就是創新的成果轉化為商業的實際應用存在很大差距,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且缺少激勵機制。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7月25日也認為,“全面推進改革戰略之際,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中國要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就必須突破一些改革的藩籬。在城鎮化進程中,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結構調整,提升服務業占比;等等。在筆者看來,為了釋放人力資源所帶動的經濟增長潛力,關鍵在于推進制度創新,促進科研教育機構、企業和政府之間通力合作。

  最后,也是非常令人擔心的問題,即中國教育質量的下滑。

  世界經濟論壇5月發布的 《人力資本報告》顯示,芬蘭在2015年人力資本指數排名中位列第一,人力資本開發和應用優化程度達到86%。挪威、瑞士、加拿大和日本依次排在第2至第5位。該指數關注人口的教育、技能和就業狀況,以了解各國是否充分發揮了人力資本的潛力。中國雖然優化了67%的人力資本,但在全球排名僅為64位。

  人力資本是指勞動者受到教育、培訓、實踐經驗、遷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資而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提升人力資本對經濟的貢獻率,是實現制造業大國目標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

  但中國的教育難與大國相匹配。一個明顯的佐證是,世界大學排名中心近日發布2015年全球大學排行榜前50名榜單。其中,美國名校在前20中占據15個席位,哈佛大學位居榜首,其余依次為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亞洲僅有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上榜。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中國現在的高校將有限的教育資源不投入到培養學生上,而是傾斜于政商名流,甚至在高校行政化的陰影下,出現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學生團體成為小社會的一角,而不是專注于學習,甚至有些官員短短一年之內就拿到博士學位,導致不少博士非真正博學之才,這些都值得反思。

  中央政府應把教育改革列為繼國企改革之后,需大刀闊斧實施重點改革的領域。教育部今年7月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職業院校集團化辦學參與率進一步提高,初步建成300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骨干職業教育集團,基本形成教育鏈與產業鏈融合的局面。

  在很多行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教育培訓產業方興未艾。中國可以借鑒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一方面出臺措施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率;另一方面鼓勵國外與國內職業院校、企業、科研院所共同打造職業教育集團,放開教育辦學門檻,鼓勵開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試點。

  魯迅曾說“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說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發展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唯愿教育振興,國家富強。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