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第三方支付擴張存隱憂 “銀聯化”將終結

2015-08-24
来源:北京商報

  2015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40261.1億元,快捷支付對清算機構功能的替代惹人擔憂,多位專家表示,第三方支付越位的舉動存在很大風險。

  電商模式的出現,衍生了第三方支付這一互聯網金融業態,彼時,商業銀行、銀聯、監管層都將第三方支付機構視為填補銀行網絡支付空白的“小兄弟”,但僅僅數年光景,小苗便成長為參天大樹,擴張規模令傳統金融機構咋舌。繼通過網絡快捷支付繞過銀聯之后,第三方支付的線下移動支付更對銀聯線下市場形成沖擊。甚至當國內清算市場放開之后,大家最關心的不是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的進入,而是第三方支付機構領頭羊支付寶是否會申請成為清算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對銀聯的威脅可見一斑。

  與銀聯積怨由來已久

  “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占90%多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交易量分流明顯。”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的一句話曾道出了銀聯的尷尬與無奈。第三方支付與銀聯之間這場曠日持久的積怨因何而來?這要從快捷支付的出現說起。

  作為國內惟一一家清算機構,銀聯超然的地位長期9以來一直難以撼動。銀聯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通道費,也就是線下收單業務“721”分成中“1”的組成部分,其余“7”是發卡行,“2”是收單機構。雖然銀聯只占這其中的10%,但利潤也是相當可觀。

  在第三方支付興起之初,無論是用戶直接在網上消費還是充值之后再付款,銀行網銀都是繞不開的通道。但2010年快捷支付這一產品的誕生,讓銀聯與第三方支付的關系出現逆轉。

  作為第三方支付的龍頭,支付寶的快捷支付與銀行直連,不用跳轉到網上銀行就可完成交易,提高了成功率和便捷性。而“用戶使用快捷支付如果遭遇資金損失,支付寶將全額給予賠付”的承諾,令快捷支付的規模迅速擴張。到了2011年5月31日,支付寶快捷支付的簽約合作銀行就達到了108家,同年7月,支付寶快捷支付的用戶數已經突破2000萬,快捷支付交易筆數占支付寶整體交易的比重已經提升到36%。2012年11月,支付寶快捷支付用戶數突破1億……

  但由于不使用銀聯通道,快捷支付的盛行令銀聯頗為不滿。銀聯方面曾多次要求商業銀行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銀聯卡交易全面遷移到銀聯網絡,甚至不惜背負上“壟斷”的質疑。

  2013年8月,支付寶與銀聯的矛盾公開化。“由于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支付寶將停止所有線下POS業務。”這樣一份聲明,將矛頭引向銀聯。市場紛紛猜測這是支付寶不滿銀聯提出的“非金融機構線下收單業務必須通過銀聯通道”的規定。而現實情況卻是:支付寶線下POS戰略不算成功,運營一年多來,線下POS業務在支付寶整體業務中占比非常小,支付寶只是拋棄了一個雞肋業務。

  雖然放棄了線下POS業務,但支付寶已憑借掃碼支付重歸線下市場,2014年12月12日,支付寶即聯合2萬多家商戶發起了用支付寶錢包支付即享受半價活動,宣告正式重返線下市場。隨后,對商戶進行費率返還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各大商超、餐飲等商戶的加入,支付寶全面殺回銀聯的腹地——線下收單領域。

  欲做第二個銀聯

  傳統銀行卡刷卡支付市場正在被第三方支付等新興勢力蠶食。根據比達咨詢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國移動支付研究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規模達40261.1億元,環比增速24.8%,預計下半年增速將進一步加快。餐飲、商超作為生活服務業的重點領域,更是成為第三方支付企業線下爭奪的焦點。

  更令人擔憂的顯然是快捷支付對清算機構功能的替代。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央行主導下的“支付結算-清算”支付體系,即由銀行、支付機構對商戶和消費進行結算,再由銀行之間就跨行交易產生的債權債務進行清算。目前,國內由銀聯來履行清算職責。而隨著支付機構的快速發展,一些支付機構則可以通過劃撥在各銀行開設賬戶的資金,實現內部清算。

  一位分析人士曾這樣介紹第三方支付對銀聯的取代功能:比如張某在A銀行開有A賬戶,李某在B銀行開有B賬戶,假定張某欠李某1000元,要進行償還,在原有的銀行清結算體系中,張某向李某進行跨行轉賬,由于銀行體系采用的是強實名認證,這時這筆資金流向信息銀行可以全部掌握。而假如張某和李某的銀行卡都綁定了某支付機構的快捷支付,支付機構也在A銀行和B銀行開設有備付金賬戶,那么只需支付機構將張某在A賬戶的資金劃至自己在A銀行的備付金賬戶,然后再將自己在B銀行備付金賬戶的1000元劃轉至李某在B銀行的賬戶即可。如此一來,本應該通過跨行轉賬進行的還款行為,就被支付機構兩筆同行轉賬替代了。就用戶體驗而言,整個還款過程可以在支付機構內完成,清算環節得以繞開,第三方支付成為了變相的清算機構,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用戶覺得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體驗更好。

  東方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認為,由于支付寶這樣的“多銀行開戶者”的出現,央行清算就無法壟斷了,這就是過頂傳球,也就是支付機構的“銀聯化”。

  央行近期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則是讓第三方支付回歸通道本身。“《意見稿》體現了監管意志:支付就是支付,支付機構不能銀行化 、 銀聯化 。”王劍表示,“央行堅持認為,其打造的支付結算-清算體系秩序是不可動搖的。《意見稿》出臺,歪門邪道被堵,支付機構將回歸 互聯網+ 、 大數據金礦 的商業模式。”

  野心背后的隱憂

  對于第三方支付越位的舉動,銀聯方面曾這樣形容隱藏風險:銀行繞開銀聯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直連導致的諸多問題,不僅嚴重沖擊了銀行卡價格標準體系,而且使得非金融機構獲得了局部范圍內的聯網通用能力,降低了銀行在支付體系中的地位。

  銀行卡的風險防控也是銀聯考量的重要原因,銀聯方面曾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開展銀聯卡業務過程中,在直接與商業銀行建立連接的同時存在變造交易類型、套用MCC等違規情況,導致商業銀行無法準確識別交易場景和客戶真實交易行為,難以有效實施風險管控,容易掩蓋偽卡欺詐、網絡欺詐、洗錢套現等風險隱患。多頭連接還導致持卡人賬戶信息安全受到威脅,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在開展銀聯卡業務過程中,存在私自留存持卡人姓名、身份證號、銀行卡號、聯系方式等敏感信息的情況。“如果使用了銀聯卡品牌但沒有經過銀聯網絡,出現了什么風險銀聯看不到,也很難進行風險防范。”銀聯一位內部人士稱。

  在分析人士看來,第三方支付行業與銀行直連交易規模的擴大,容易導致網絡欺詐、洗錢套現、難以有效實施風險管控等。商業銀行只是每日對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進行核對,防止備付金被挪用,但很難有效監控其內部的資金走向,再加上支付賬戶是弱實名認證,這種不透明也容易滋生洗錢等風險。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與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清算職能本應在央行體系下完成,第三方支付作為一個支付渠道,卻起到結算的功能。央行已經不知道每一筆資金的流向,只知道最終的清算結果。除了游離于央行支付清算體系容易滋生的洗錢、恐怖融資風險外,支付機構通過內部的資金軋清,繞開央行支付清算體系的監控,還對央行統計基礎貨幣量、有效開展貨幣政策調控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更對維護支付體系安全、防范系統性風險帶來負效應。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