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香港旅遊業絕非高枕無憂,事實上,正逐漸由盛夏步入寒冬。今年上半年訪港過夜旅客人數,按年減少了3.8%,而踏入下半年,7月份整體旅客人次更大跌8.4%,當中內地客減幅近一成﹔連海洋公園上月至今暑假期間的入場人次都下挫15%。特別是近期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多少都會損害市場氣氛及消費意欲,情況實在令人憂慮。業界人士不諱言指,即使「十一」黃金周也未必能帶來太大刺激,他們擔心聖誕、新年等旺季過後旅遊業會出現裁員潮。
旅遊業不景氣造成的經濟民生影響,亦已經逐步浮現。本港上半年零售銷售金額便按年減少1.6%,其中佔整體兩成比重、並為自由行旅客向隅的珠寶首飾、鐘表、名貴禮物的銷售更跌16%,無疑是重挫本港零售業的一大主因,以至旺區街道上的丟空「吉舖」也愈來愈多。酒店業是另一重災區,平均入住率下跌4個百分點至85%,平均房租且也大降8.7%,可謂人財兩不旺,其經營及利潤慘況可想而知。至於訪港旅行團更是慘不忍睹,團客人次一度在3月份銳跌41.9%,上半年整體團數也大減1.4萬個,即每日少了100團,對導遊領隊等旅遊從業員帶來龐大打擊,不少甚至不得不轉投他行。
雖云環球經濟放緩多少影響了出遊意欲,但放眼其他地方的旅遊業卻欣欣向榮。例如受惠貨幣貶值,加上積極推出措施吸納內地旅客,日本同期訪客人數就大增116%,泰國也上升了97.5%﹔歐洲方面亦然,如英國放寬內地簽證安排之後,上月中國旅客在英透過Visa信用卡消費總額便急增45%至超過5000萬鎊即約6億港元,一躍成為當地第二大旅客消費群。另外有調查顯示,內地旅客上半年出遊法國、意大利、瑞士等的人數大增80%以上,其中今年才簡化簽證安排的德國更急飆170%。以上數據說明,在一片趕客聲中,香港旅遊業陷於嚴重的競爭劣勢,在爭取內地客方面更是節節敗退。
有見及此,本港必須猛醒,再不能容忍諸如「驅蝗行動」之類有破壞無建設的政治操作,砸自己飯碗的愚蠢行為了,市民必須重尋好客精神,善待八方來客。當局已針對紓緩旅客過多所造成的擾民問題,採取了包括實施限奶令、將「一簽多行」收緊至「一簽一行」等措施,極端「趕客」惡行既無藉口,也只會損害香港形象。與此同時,為提高旅遊吸引力,還要加強硬件建設,擴容接待能力。立法會秘書處早前的研究即批評,過去10年間香港除迪士尼樂園外,再無其他受歡迎的新景點,故此當局必須積極推進本港旅遊基建發展,包括加快西九文化區的興建、完善啟德郵輪碼頭的配套及維港兩岸的海濱優化工程等,還要研究新上合適項目。當然,這都有賴社會各界的支持配合。
香港旅遊業過去蓬勃發展,客似雲來,是因為這裏吸客有術,好客有禮,待客有道,號稱「旅遊天堂」。但這並不表明香港旅遊業就可以持續順風順水,可以高枕無憂了。近來旅遊業的寒流逼近香江,不單可能動搖整體經濟的穩定發展,還勢威脅數十萬名相關從業員的生計。所以,香港旅遊業必須軟硬件並重,重新出發,才能重獲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