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八達通落後了嗎?

2015-10-09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流深

  近日,內地官媒的一篇文章使小小的八達通卡片卷入輿論熱議之中。文章稱,自1997年開始在港推廣並廣為市民、遊客所接收的八達通,如今卻「仍舊停留在實體卡的階段」,即使對比內地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收費系統也「已經遠遠落後」。文章還稱,「八達通式」的停滯不前正是香港目前所面臨的危機。這種論述看似有理有據,但是從技術角度來看,卻有待商榷。事實上,任何對電子支付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很難將香港的八達通與「落後」聯繫到一起。

  實事求是地說,盡管已經投入使用將近20年,八達通依舊是當今世界上最為成熟也最為成功的電子支付手段之一。

  實體卡不一定落後

  首先,文章認為八達通落後的一個特徵是「仍舊停留在實體卡的階段」。然而,「實體卡」是不是一定代表落後呢?

  其實,在電子貨幣的整個流程之中,電子支付工具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罷了。無論是以實體卡為代表的八達通,還是以移動互聯技術為代表的支付寶,都不過是不同技術形式的支付「介質」。就好似東方人愛用筷子、西方人愛用刀叉,恐怕很難以先進或是落後來評價,而是應該將其置於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中考量:在高度城市化、城市公共交通等各項基礎設施完備的香港,以實體卡作為電子支付手段不僅成本低廉,而且系統穩定,足以滿足絕大多數港人的日常需求;而在疆土廣袤的內地,由於無線通訊基礎設施的完備和公共交通的相對滯後,發展新興的無線移動支付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卻也必須承受諸如成本較高(流量費用)、穩定性較差(信號與電量)等不足之處。

  事實上,在電子支付方面,香港多家銀行與電訊運營商早已推出眾多基於先進的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技術的電子支付服務,是否就能就此認定香港支付技術領先全球?怕也不能妄斷。

  港制度優勢仍在

  更重要的是,在電子支付風靡一時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發揮更加重要作用的支付-結算體系。它不僅與一個地方的金融體系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更體現當地的行政管理水平。八達通發展至今,已經從最初的交通工具付款工具,擴展到了銀行、便利店、快餐店乃至學校、醫院、行政部門,近期又新增了網絡支付功能,說明八達通這一支付系統具有高度的流動性。上述成果,若是沒有高度自由的金融體系支持,以及不含行政保護與各種壁壘的法治環境,只怕是馬雲、馬化騰「雙馬合璧」也束手無策。回看支付寶、微信支付,雖然近些年在內地發展迅速,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卻屢屢遭遇銀行體系或明或暗的抵制與限制,各種政策壁壘、地方保護、部門分割也令其發展空間備受限制,將來能否如同八達通一樣「一卡通行全城」,令人懷疑。只是這一問題,僅靠支付寶或是微信自身的努力,怕是沒辦法解決的。

  必須承認,近年本港受制於各種因素,在科技創新方面確實鮮有亮點,「停滯不前」在某種程度上也確是講出了事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香港已經「全面淪陷」,毫無優勢可言。正如特首梁振英在國慶酒會上所言,在國家快速發展之際,港人不應妄自菲薄。香港的地位與制度優勢仍在,「守成」也並不一定意味著「落後」,在這個浮躁紛亂的年代里,港人尤其要認清這點。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