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6.9%是三股力量達成的“新平衡”

2015-10-20
来源:新京報

  三季度及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昨天向公眾揭開了面紗,三季度以及今年前三季度GDP增幅均為6.9%。其他反映經濟運行基本面的三大核心數據增減幅度為,投資同比增幅10.3%,社會總消費同比增幅10.5%,外貿同比降幅7.9%。國家統計局據此認為,GDP6.9%增幅仍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趨穩趨好的大勢沒變。

  由於數據依然喜憂參半,外加中國經濟增幅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權重高達1/4,中國經濟四季度表現及明年一季度走勢如何,以及美聯儲是否會在年內加息,成為國內外經濟界和經濟研判機構高度關注的兩大熱點話題。

  眼下,國內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仍處於爬坡過坎的“煎熬期”,世界經濟複蘇依然乏力及面臨問題更趨複雜多變,前三季度GDP6.9%的增幅,可視為下行壓力、支撐力、新動力等三大力量互相拉鋸的新平衡。

  國內部分的主要下行壓力,直接來自淘汰落後產能、去過剩產能和去庫存積壓,以及受國際糧價沖擊,國內糧食收購價大幅回落造成農民“增產減收”等帶來的連鎖反應。農民“增產減收”的刺激因素是積累性的,淘汰落後產能、去過剩產能行百裏者半九十,只能一鼓作氣咬牙硬扛,一旦“怕痛”半途而廢必前功盡棄。在明年起步的整個“十三五”期間,估計以上主要下行壓力仍難有根本性緩解。

  國際部分的主要壓力,直接來自新興經濟體國家整體步入下行調整周期,發達經濟體國家整體複蘇乏力。未來數年譬如到“十三五”前期,很難寄望世界經濟“半死不活”的基本面能有實質性改觀。如是情形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將繼續面臨“量增價跌”的尷尬境地。此外,中國作為全球大宗原材料第一進口大國,國際能源、礦石、糧食、油料等大宗商品持續的“腰斬式”下跌,一方面既有利於國內調整產業結構確保物價低位運行,但它又是拉扯GDP增幅下行的“破壞性力量”。

  支撐力主要來自國內,部分來自國外。新型城市化和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消費喜好換代升級、消費內涵與外延持續擴大、中西部相對於東部巨大的發展落差所形成的可供開發空間,等等,都屬現實和潛在的國內支撐力。大規模提前啟動的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還將集中在拉動增長快且後續帶動能力強的“公鐵港航基”領域。進入9月後至上周短短40餘天,國家發改委一口氣批複中西部地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39個,總投資規模1.26萬億元,除了考慮眼下基建原材料價格十分便宜外,其拉動GDP立竿見影的政策意圖也不言而喻。

  來自國外的新支撐力,目前已開始呈現一定效果的主要有兩股:一是“一帶一路”建設,直接帶動中國制造業產能及服務走出去,沿“路”構築中外合作產業園;二是中國海外投資開始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未來十數年間,中國經濟將形成一個體量碩大的“海外奉獻板塊”。

  還有一股支撐力是城鎮職工收入持續增長。工資增長能拉動內需繼而拉動經濟增長,被國家統計公報視為當下經濟運行突出亮點,但工資持續增長也令實體企業雇工開支增幅過大,從而進一步擠壓已可憐巴巴的利潤,使更多產業投資資本在實體經濟大門外徘徊猶豫。對大量尚處於零產出狀態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由於社會工資增幅過快,必導致起步階段創業成本過高,直接影響和拖累其成長成熟速度。換個角度看,工資增長快,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作用也相應增大,其短期之利是否會帶來中長期之弊,從而生成新的互相抵消,目前無人能作較科學的分辨。

  新動力已呈多點面培育態勢。“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版”、高技術產業、生產型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等,都被納入其中並寄予厚望。眼下的問題是,新動力的實際產出尚不足以抵消舊動力的衰減。調整注定是痛苦的,經曆痛苦才有望新生。透過以上三股力量此消彼長,觀察分辨中國經濟的質地之變,比單純細摳GDP增幅更有價值。當然,在動態平衡下,GDP增幅也不可能出現較大起落。 (作者:符慕欣)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