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切實抓住「中國機會」

2016-03-24
来源:香港商報

   周八駿

  2月2日,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2016《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連續22年名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在10項評估因素中,香港有7項都取得90分或以上;然而,報告表示,「北京持續削弱香港的司法和立法會的權力,並幹預經濟,」「會破壞」香港的法治。
 
  敏銳的政治觀察者立即明白,在西方,尤其在美國,不止一個傳統基金會開始對香港實踐「一國兩制」公然視之為香港的「負面因素」。
 
  穆迪提出「中國風險」
 
  果然,一個月後,美國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先是在3月2日把中國政府債券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緊接著,在3月12日又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債券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關於後者,穆迪的主要理由是所謂「中國風險」。穆迪稱:香港與中國內地信用質素緊密聯繫,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兩地之間貿易聯繫極為密切;二是香港銀行體系參與內地業務;三是政治和體制領域方面,各方對「一國兩制」政策存在不同解讀。耐人尋味的是,這是穆迪首次稱「一國兩制」實踐使香港政治風險有所增加。
 
  特區政府發言人迅速澄清穆迪的質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不僅會見媒體,而且在其「博客」撰文予以反駁。
 
  在3月12日下午會見媒體時,財政司司長說:「他們以往都是將香港和內地的評級分開,有一個距離,他們可以容許一個距離來處理這一方面,因為他們的看法就是內地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香港與內地的關系是密切的,如果內地在經濟上有些事情發生會直接影響到香港。但我們不同意這點,他們所謂的『中國風險』,其實我們覺得是一個『中國機會』。」他在「博客」中又重申所謂「中國風險」其實是「中國機會」。
 
  在西方,尤其在美國,對中國不友好甚至敵視的勢力和觀點有上升趨勢,從反面折射「中國機會」在一些人眼里是「中國威脅」。在穆迪調低香港政府債券評級展望後,另兩家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和標準普爾都維持對香港政府債券的評級和「穩定」的展望。然而,惠譽也承認香港評級最敏感因素是「中國風險」;標普則在去年9月已指出,與較低評級的中國有著強大政治和經濟聯繫是香港的主要憂慮。
 
  切實抓住「中國機會」
 
  3月12日,特區政府發言人和財政司司長分別對穆迪觀點的反駁,為香港社會普遍認同。惠譽和標普持不同於穆迪的觀點,對香港不失為一個安慰。但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做的是,切實抓住「中國機會」推進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本文篇幅有限,僅談兩點。一是香港的旅遊業。眾所周知,主要因為香港的「本土主義」、「去中國化」和「港獨」風潮,自2015年初以來,內地遊客明顯減少,以致香港零售業率先進入「寒冬」。這不是「中國風險」對香港經濟的拖累,恰恰相反,是香港坐失「中國機會」。在剛結束的「兩會」期間,國家旅遊局負責人向香港與會人士披露,特區政府已向中央提議增加內地「個人遊」省市。問題是,香港能否遏制「本土主義」、「去中國化」和「港獨」風潮?如果不能,即使內地增加「個人遊」省市,內地遊客也未必增加。
 
  再一點就是,香港必須結合「十三五」期間內地產業結構調整來加快本地經濟轉型升級。筆者在3月17日本欄發表的短文《力促香港經濟轉型》中已指出,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應加強同中央有關部門和內地有關省市溝通,切實制訂未來5年香港拓展知識型行業與國家發展六大戰略新興產業相配合的規劃,加快向「知識經濟」轉型。同時,特區政府需要幫助中小企業克服融資困難、幫助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失業者再就業。
 
  這里,補充一點:特區政府需要采取積極的土地和稅務政策,吸引內地企業投資香港的創新和科技產業,同時,鼓勵港商投資內地六大戰略新興產業。
 
  所謂「積極的土地和稅務政策」是指,提供適當土地(地價)優惠和適當減免稅優惠。在聯繫匯率制下,政府無貨幣政策可用,唯有動用財政政策。至於鼓勵向內地投資則須列入CEPA框架,爭取中央支持。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