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2

央企频频拿地缘于“不差钱”

2016-06-06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截止到上月底全國超過15億元的105宗高總價地塊中有52宗被國企獲得。

 
  高價地頻現背后的地產央企
 
  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5月31日,全國超過15億元的合計有105宗高總價地塊,其中有52宗地被國企獲得。同時,今年以來,信達、魯能等央企共制造出15幅“高價地”。對此,分析人士指出,央企在房地產市場的擴張緣于“不差錢”。另外,央企整合地產業務,部分央企為避免被整合而在短期內快速做大地產板塊,催生高價地。
 
  “去庫存”本來應該是今年房地產市場的主角,但風頭卻被頻繁制造的“高價地”奪走,土地市場火爆超出了市場人士的預期,“不差錢”的房企在土地市場一擲千金,房地產市場仍一騎絕塵。而宏觀經濟尚在尋底,“L型”走勢將持續較長的時間。統計發現,制造“高價地”的房企大都是“央企”,其“不計成本”高價拿地的邏輯在哪里?蘊含著哪些風險?
 
  現象

  央企掀起“高價地潮”
 
  6月1日,有7家央企參與競拍的上海寶山顧村地塊,最終被隸屬財政部的信達地產以總價58.5億元競得,樓面價37118元/平方米,溢價率303%。這也是該公司一年內造的第七個“高價地”。此前的5月28日,杭州濱江區奧體單元地塊的拍賣被眾多人關注,最終,萬科信達聯合體以123.18億元總價、樓面價21575.78元/平方米拔得頭籌,溢價率為95.95%,刷新2016年單地塊全國總價紀錄。由于競拍價格超過了萬科的授權總價,萬科隨后宣布退出。
 
  2015年7月至今,信達地產多次打破長三角的區域地價紀錄,拿地手法“兇悍”。信達地產通過公開招拍掛新增10宗地塊,其中7宗是高價地,分別是廣州天河、合肥濱湖、上海新江灣城、深圳坪山杭州南星橋、杭州濱江奧體地鐵以及上海顧村。
 
  6月2日下午,備受關注的深圳龍華上塘商住地加冕新一代“高價地”,經過現場直接報價投標,最終被央企中國電建集團和廣州方榮房地產有限公司聯合以82.9億元的高價拿下,地面價高達56781元/平方米。
 
  此次沒有采取現場拍賣方式,而是投標,由價高者得。深圳規土委主任親自主持競拍,他甚至在現場引述《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內容稱:“樹不能漲到天上去,房價也一樣。”顯然,深圳市政府方面顯然不希望這塊地拍出高價,而是希望通過某種方式引導土地市場降溫。
 
  但實際上的成交結果超出了深圳規土委的預料,也超出了此前業內預期的60億元成交價。現場共收到18份標書,包括中海、萬科、招商、中洲、龍光等深圳本地企業,以及泰禾、信達、碧桂園等十多家外地房企。最終,央企中國電建聯合廣州方榮以報價82.89億元收入囊中,方榮背后是金茂地產,即此前的方興地產。從現場報價來看,央企、國企報價顯著高于深圳本土民企。
 
  在此前的5月份,央企保利地產豪奪的上海周浦“高價地”。繼2009年之后,兇猛的“央企高價地”再次成群涌現。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截止到5月31日,全國土地市場“高價地”頻繁出現,其中按照總價計算,超過15億元的合計有105宗高總價地塊,其中國企比例明顯處于歷史高位。整體看,105宗地塊合計成交總價為3288.2億元,其中有52宗地被國企獲得,合計成交金額達到了1785.8億,占成交總金額的54%。其中,廈門唯一成交的一宗地塊由國企拿下,北京的國企購地占比也高達86%。
 
  今年以來,信達、華僑城、招商、中國電建、魯能集團、葛洲壩、保利、中鐵、中冶等央企共制造出15幅“高價地”。其中以魯能的速度較為驚人,截至5月,魯能今年已在土地市場砸下超過100億元重金,2015年光在南京、蘇州、福州三地高價搶下的4幅高價地總耗資便可達112.4億元,全年新增土儲近500萬平方米,總價超過230億元,再加上原有海南、北京等地的地塊,當前的土地儲備總量超過1000萬平方米,其十分明確地傳遞出地產規模擴張的信號。
 
  分析

  央企頻頻拿地緣于“不差錢”
 
  中原地產研究部分析師認為,高價地頻出的大背景是信貸寬松,房企資金充裕,但樓市表現好的城市有限,地塊資源更少,大量資金追逐少數土地,造成高價地。另外,央企整合地產業務,部分央企為避免被整合而在短期內快速做大地產板塊,催生高價地。
 
  在此輪央企制造高價地的風潮中,信達地產是個典型。其關于地產金融的運作模式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質疑。
 
  公開資料顯示,信達是財政部控股的中國信達旗下的房地產開發上市公司,是信達集團唯一的房地產開發業務運作平臺。中國信達集團通過直接借貸或提供資信、質押、擔保等方式給予地產資金支持。信達的特色是金融地產模式,通過夾層拿地基金的方式獲取項目。
 
  華泰地產的研究報告表示,金融地產的核心,是中國信達借用信達地產的地產運作經驗,將信達地產嵌入到不良資產處置環節中,以附重組條件的地產項目收購模式進行操作。該模式有兩大核心優勢,一是僅占用少量資本金,資金消耗業務主要留在控股股東方,以很高的杠桿輕資產式地撬動項目;二是賦予了公司天然的逆周期操作模式,能夠保證公司在地產景氣度下行時,擁有逆市擴張資本。
 
  此外,信達自身的上市公司身份也為再融資打通了渠道,2015年,信達地產發行了5年期中期票據30億元,30億元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和80億元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均通過監管機構審批。
 
  在融資渠道方面,作為上市公司的信達可謂是央企地產寬裕來源的一個范本。克而瑞最新研報顯示,2015年,其監測的108家典型房企融資總規模達13600億元人民幣,融資規模為2014年同期兩倍。而上市房企的發債規模更為驚人,數據顯示,2015年上市房企發行公司債約3000億元,同比增長18倍。中原地產研究部的數據顯示,在今年以來105宗總價“高價地”中,上市公司比例明顯占絕對多數,105宗“高價地”,89宗為上市公司獲得,合計金額為2760億,占比達84%。
 
  融資規模暴增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內融資環境改善,市場發債標準放寬,公司債利率走低;二是房地產銷售回暖帶來融資信心。克而瑞研報指出,目前房企公司債成本的普遍水平在4%-7%之間,發債就相當于賺錢。如中海地產、保利地產兩家央企發行的公司債利率水平僅3.4%,萬科3.5%,金茂3.55%等,其成本之低甚至接近了“國債”的水平。
 
  種種跡象表明,央企在房地產市場的擴張緣于“不差錢”。有房地產業內人士指出,央企頻頻出手在全國熱點城市搶“高價地”,這與2009年4萬億后央企四處制造“高價地”相似,寬裕的流動性再次集中流向房地產行業,銀行熱衷于向央企國企和大房企授信,低廉的融資成本以及充裕的資金,促使不差錢的房企們不惜血本搶地。
 
  追問

  被市場遺忘的央企“限房令”
 
  在央企頻頻在房地產市場上掀起“高價地潮”的時候,一度被市場遺忘的央企“限房令”也被重新提起。
 
  2009年房價暴漲后,2010年的央企和今天的央企一樣,在全國城市各地拿“高價地”,為了顯示中央調控房地產的決心,2010年3月18日,國資委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應該退出房地產業務。2010年5月份,《人民日報》刊發當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的文章,強調非地產主業的央企在房地產領域“該退出的要堅決退出,集中精力做強主業”。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當年國資委要求除名單中21家以外的78家央企迅速退出房地產領域。2010年初,房地產市場高價地頻出,據統計當時有超過70%的央企涉足房地產。時任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認為房地產散亂差,市場秩序差,行業結構存在問題,央企是整個房地產行業的骨干和中堅,如果沒有它們來帶動,房地產業不可能整治好。
 
  知名財經微博“曹山石”發文稱,為何國資委2010年要求央企清退房地產業務,六年過去,卻未能改觀?央企抬高面粉價,面包豈能便宜?北青報記者查詢相關資料獲悉,目前在市場上高價拿地的央企幾乎都在保留的21家央企名單之內,而國資委也并未對這些房企在拿地方面作出限制。但央企在土地市場的瘋狂引發了市場對央企“限房令”的記憶,以及對瘋狂土地市場的質疑。
 
  預期

  未來房價是否會大幅上漲疑問很多
 
  央企制造出的高價地,對市場會帶來什么影響?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直接的影響就是抬高地價,尤其是熱點城市的地價。同時,調控大環境下,高價地影響市場心理預期,深圳就是典型例子,調控后二手房價格只跌了一個月,5月份又重新上漲了。但其中的風險依然很大,這波行情比2010年更危險。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高價地頻繁出現,是資金潮下的資產荒。在過去一年,房地產政策寬松,上市企業融資成本大幅下調,也導致了很多企業敢于拿地,國企在土地市場也表現得更加激進。房企高價搶地開始從國企蔓延到民企,預計下半年房企競爭土地會越來越激烈。
 
  另外,樓面價超過房價已經成為常態。但未來一年房價是不是會出現這么大幅度的上漲疑問很多,這些高價地入市的難度有多大,將成為2016-2017年最大的疑問。特別是北京的平均商品房住宅樓面價已經全面超過3.7萬元,未來豪宅化的趨勢難以避免,房企運營的難度越來越大。
 
  從整體市場看,北京、上海出讓的多宗住宅用地,要求按照“70/90”政策用地,但這一政策并沒有抑制住高價地出現。按照目前地價超過房價的趨勢,需要未來2年房價上漲100%以上,這些高價地才有望順利入市。“開發商基本上是在豪賭。”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則認為,待本輪市場需求在上半年集中釋放完畢之后,再加上調控政策收緊、貨幣政策轉向等因素,一線城市、熱點二三線城市樓市下半年進入調整期也是勢在必行。如果企業沒有在今年上半年做到“未雨綢繆”,那么房企就有可能會因此陷入被動的局面。
 
  觀察

  “高價地潮”后房地產市場會如何走?
 
  對于中國經濟以及房地產問題,5月9日,“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頭版轉二版刊登了《開局首季問大勢》,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值得指出的是,此次“權威人士”首提房地產存在泡沫風險。并提出,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杠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
 
  近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也在努力灑水滅火。從人民日報《樹不能長到天上房價也一樣》,再到新華社《地價泡沫如皇帝新裝》,接著又是人民日報《土地拍賣該降降溫了》。
 
  在此背景下,雖然地方政府依舊無法擺脫“土地財政”的束縛,但為了控制“高價地”的發生,地方政府絞盡腦汁,拍地形式限制嚴格。
 
  繼蘇州之后,南京近日也出臺了土地限價令,規定在熱點區域的住宅用地出讓時,由南京市政府設定地塊的土地出讓最高限價,對競買人報價超過最高限價的,終止土地出讓,競價結果無效。此后,蘇州多宗土地由于競拍超過限價而流拍。
 
  5月17日,蘇州市國土資源局網站上掛出補充公告,規定暫緩3號公告中5宗地塊的出讓,很巧合的是,這些地恰好是此次公告中,起拍樓面價最高的那些。此舉,直接抹殺了這些地塊成為高價地的可能。
 
  其中,合肥為了不產生“高價地”,原定于5月27日下午3時舉行的土地拍賣會,調整到5月30日(下星期一)下午3時舉行。分7個教室同時競拍、屏蔽手機網絡信號、合肥國土局局長親自督戰,但這些史無前例的措施并沒有妨礙合肥迎來“高價地”的誕生。5月30日,最終合肥出讓12宗地,拍得96.34億元,且每宗地塊都有保利、信達等央企在內的超10家房企參與競買。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上一次大規模的“高價地潮”發生在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之間,房企“不計成本”拿地,結果迎來2011年房地產市場的回調。今年的“高價地潮”之后,房地產市場會如何走?多名業內人士都表示難以預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2016年的宏觀經濟形勢跟2009年相比,已經不是一個時代了。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