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中間價報價加入逆周期因子不是干預匯率

2017-06-13
来源:经济日报

  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調節因子”,有助于緩解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國內經濟基本面變化反映不足的問題

  逆周期因子中“有什么”并非由央行決定,參數如何設置,是一種市場化行為

  近期有報道認為,調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計算方式、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是中國人民銀行“抑制人民幣貶值”的手段,并暗示央行有意干預匯率。

  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引入逆周期因子并非操縱匯率,而是為了讓中間價更好地反映經濟基本面變化。逆周期因子中“有什么”也并非由央行決定,具體采取何種模型,參數如何設置,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是一種市場化行為。

  這是在“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運行1年多以來,對其所做的微調。去年以來,隨著外匯市場的波動,這一中間價形成機制的不足之處也逐步顯現。

  例如,在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顯著回暖,人民幣匯率升值幅度卻非常有限。具體來看,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其他新興市場貨幣對美元平均升值3.6%左右,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卻僅僅升值0.96%。在4月份之后人民幣匯率走勢更是波動收窄,基本保持“橫盤”。

  從根本上來說,匯率應由經濟基本面決定。從具體表現來看,在宏觀經濟數據向好時,匯率應有明顯上升;在宏觀經濟數據低迷時,匯率則會向下調整。

  但2016年以來,我國采取的“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中間價形成機制卻不能較好地反映這一變化。當國內經濟向好、美元走弱時,人民幣匯率應在基本面支撐下走強,但受當前中間價形成機制影響,匯率卻面臨“漲不上來”的尷尬局面。相反,在經濟數據不如預期,美元走強時,人民幣匯率更容易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從而使得匯率過度向下調整。

  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也表示,當前我國外匯市場可能仍存在一定的順周期性,容易受到非理性預期的慣性驅使,放大單邊市場預期,進而導致市場供求出現一定程度的“失真”,增大市場匯率超調的風險。因此,有必要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

  “新增‘逆周期調節因子’好處是明顯的。”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曾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的管濤認為,一是有助于緩解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國內經濟基本面變化反映不足的問題;二是有助于增強匯率調控的自主性,對沖市場的順周期波動;三是有助于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形成有漲有跌的上下波動。

  但引入逆周期因子并非一勞永逸。管濤表示,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還有更多需要做的功課。他建議加快外匯市場發展,引入風險偏好多元化的交易主體參與匯率形成,適當放寬現貨及衍生品外匯交易的實需限制。“只有外匯市場有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才有利于資源配置、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