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通識教育路

2017-07-11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通識研究協會主席 馬震寧

  香港回歸祖國后,出現了不少重大的教育改革,例如:教學語言政策、引進副學士制度、三三四制度、通識科成為必修科目等。本文將集中討論通識教育科目在香港的歷史,以及筆者對未來通識科發展的展望。

  早於1992年,當時的教統局推出了高補程度通識教育(AS - Level Liberal Stud-ies),但早年開辦有關課程的學校不多,例如:在1994至1995學年,開辦高補通識科的中學只有40間。不過,當時也得到不少教師和學生認同,開辦上述課程的中學數目漸漸上升,也為2012年實施新高中通識科列為必修科打下基礎。

  莫淪為考試工具

  勿忘初衷,根據科目簡介,新高中通識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本科所選取的單元內容主題,對學生個人、社會和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也幫助學生聯繫不同範圍的知識,擴闊視野。通識教育科的學習經歷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并且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而評估方面,也分為公開考試和校本評核。不過,由於公開考試占80%,校本評核只占20%,教師、學生、補習社等花上大量精力鑽研「考試技巧」,使通識科教學越來越注重操練,而不是引發學生思考,令越來越多的學生淪為「考試機器」。公開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學習的真諦是否純粹為了考試,這個值得教育局主事者深思。

  通識教育科的亮點是:六大單元設計、獨立專題研究(校本評核)、多元化教學活動、培養共通能力等,這都有助學生全人發展。不過,要通識科真正實踐到其理念,不妨考慮微調公開考試和校本評核比例,例如:50:50,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強化學生對六大單元內知識和概念的理解及應用,而非強調「考試技巧」。

  通識=包容

  至於如何讀好通識科?筆者從前擔任通識教師時有兩大法寶。第一,「通識=包容」,第二是「通識方法學」。先談「通識=包容」,這是由於通識科的英文對應詞為「Liberal Studies」,而「Liber-al」有解放和自由的意思。雖然,常言道通識科教人「批判性思考」、「多角度思考」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對社會大小事有更深切的思考。但是,這絕不是無理的批判,而是鼓勵學生對社會不同議題作出深刻的思考,去學習理解不同持份者的立場,去包容不同的意見,并且有邏輯地展示自己的論點,以理服人。所以說,學習批判性思考不是讓我們「為了批判而批判」,隨意評判別人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而是鼓勵學生去學習、吸收和理解不同的觀點,再加以分析和論述。

  通識與識通

  在新經濟時代,在千變萬化的社會里,通識科變得愈來愈重要。這是由於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不少行業生態將會快速變遷,社會出現一些新行業,改變經濟結構,也有一些傳統行業漸漸被淘汰,例如:網上銀行的普及,銀行櫃員面臨被取代的局面。而通識科是歷久常新的科目,隨着社會發展,通識科六大單元時有加入新議題。因此,中學通識科在社會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為社會培育通才,有助全人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跨學科思考技能,以配合社會需要。

  最后,通識科教師不妨參考本會成立以來所提倡的「通識方法學」的三個層次: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和智慧(Wisdom),培育有「智慧」,非「死讀書」學生。字面上,「通識」其實應該改成「識通」,因為學習「通識」是由廣泛吸收資訊和學習知識開始。學生必須要有「識」(例如:常識、知識等),才能有望達致「通」的境界。最后,學生要懂得不斷思考和創出新思維,才能理解和分析日新月异的社會議題及事件。這就是智慧。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