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港铁加价调整机制重在合理

2018-03-2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报评论员 李明生
 
  港铁昨宣布,根据可加可减机制,今年6月起将加价3.14%。消息甫出,马上惹来各方骂声,批评港铁坐拥大量盈余依然加价,以至认为去年刚完成检讨的票价调整机制应再优化。
 
  在可加可减机制下,除非香港经济出现严峻困难,否则很容易沦为只加不减。目前机制的基本计算办法,乃代入上一年度的通胀率,再加上运输业工资数据,并扣减港铁承诺的0.6个百分点;于此基础上,还会视乎利润分享机制以及延误罚款,来向乘客提供车费优惠折扣。可以看到,除非香港陷入通缩及人工下跌,不然港铁都难以减价;毕竟,在百物腾贵、成本增加下,港铁也不应该加价吗?为了响应社会及政府诉求,港铁亦有跟乘客分享利润,发生事故后还会回赠乘客。今次的3.14%加幅虽貌似不低,但这是拨入之前未加幅度所致,因为去年计算得出的1.49%未超过1.5%加价门坎;换言之,在去年港铁没有加价的情况下,乘客已少承担了一年的加价影响,省下了一年的潜在票价加幅。何况,今次票价调整之后,绝大多数的实际加幅都少于1元,受惠利润分享及延误罚款港铁还会提供半年「九七折」优惠,亦即于此期间几乎抵销所有票价增幅。总的来说,任何一位消费者均不希望加价,这诚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加价是合理合适、并为可负担的,现行机制已将多项民生和经营因素考虑在内,则社会实不宜盲目地逢加必反。难道说,唯有当票价机制只减不加,各界才终于收货?
 
  港铁几乎年年赚大钱,去年盈利就高逾168亿元;其几乎年年加价,难免予人赚到尽或贪得无厌之感。可是,港铁除了是种公共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间上市公司;在向股东负责挣钱派息之余,现在又与全港乘客分享利润,环顾本港以至其它地方的公共事业,这肯定不是一个普遍做法。值得留意的是,港铁业务日渐多元化,所谓赚大钱并非纯粹取自乘客口袋,而是广泛见诸各地各范畴。最新业绩显示,香港客运业务仅贡献港铁盈利不足10%,连同车站商务亦只占37%左右,来自物业发展及物业重估的盈利反而更加之多,有人甚至形容港铁已是一家地产公司;换以收入衡量,港铁亦有超过40%是来自香港以外的市场,包括澳洲占18%、中国内地占14%、瑞典占9%、英国占2%,随着港铁不断扩大业务领域,境外收入占比势必愈来愈多,就如去年便较前翻了一倍之多。由是观之,以港铁赚大钱为由来反驳票价上调,好像有点不相干。再者,公平地言,假若港铁票价真个完全跟盈利挂耻,一旦公司蚀本,是否就可作为港铁大加票价的理由?届时社会又会否觉得,港铁将自身经营问题转嫁至乘客身上?输打赢要的思维并不要得。
 
  说到底,为了确保公共事业的可持续经营,并且继续提供优质服务,容许经营者一定程度地有利可图诚是必由出路(其6.7%的平均股东资金回报率绝不算高),关键只在于所索收费及价格调整机制是否合理合适。无论如何,任何机制都有优化空间,例如怎样更好考虑不同因素,惟优化目标却不应放在逢加必反,这无疑是理性务实地进行讨论的一大前提。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