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83

外資入市前央行先出招:支付機構要全額交存備付金,先試點26家

2018-05-11
来源:券商中国

  在外資正式撕開一道口子邁入中國支付市場之前,央行正醞釀備付金最嚴監管大招。

  今日“備付金集中存管新規”在支付圈持續發酵,不少媒體將其解讀為“最嚴備付金新規”。券商中國記者獨家從多個獨立信源處證實,央行確實擬針對部分試點支付機構,令其將交存專戶內的資金全額轉入新開立的備付金集中存管賬戶(全額上收試點支付機構備付金)。但目前央行並未正式發文,而仍舊在於業界小范圍討論階段。

  “周一我們去總行開會說了這個事,但最終正式文件還沒有收到,這是閉門會議上的資料。就這么理解吧,是征詢意見稿。估計央行正式發的文會和討論的有點變化,但變化可能不會太大,因為留給大夥的時間不多了。”一名參會的支付機構高管告訴記者。

  而據記者獨家了解到,首批試點機構,共有26家。

  備付金全額交存,終於要來了

  高度總結央行正在醞釀的大招,是備付金集中存管賬戶直接在央行相關部門開立,專項用所有支付業務的資金清算。

  按照會議上的討論資料,所有此前辦理委托存管的銀行,需要在支付機構在央行開立集中存管賬戶後,2個工作日完成轉存;支付機構通過中國銀聯和網聯清算公司轉接支付業務的,需要全部通過備付金集中存管賬戶,機構可以通過清算平台查詢賬戶情況。此外,此次涉及試點的支付機構需要在5月15日前向各屬地管理人行結算部門提交《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賬戶開立申請書》。

  事實上,客戶備付金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例如,你在網店買買買之後,將錢付給了支付寶(支付機構),商家就直接發貨給你了,而支付機構要在客戶確認收貨後才把錢付給商家,期間有一個時間差,這部分就是支付機構收到的客戶備付金。

  2017年12月末,央行下發文件執行客戶備付金新的交存比例,即2018年起,支付機構應確保其日終備付金存管銀行存放的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由2018年1月的20%左右逐漸提高至50%。

  根據央行資產負債表數據,在執行新的交存比例後,支付機構交存央行的備付金直線上漲。截至今年1月末、2月末和3月末的金額分別為1237.57億元、2202.35億元和3157.52億元。3月末的環比漲幅無法忽視,已經高到了43%。

  “現在試點機構需要全額交存,6月30日支付機構‘斷直連’(即過去第三方支付平台與銀行直聯的模式,需要對接合法的清算平台)也是確定的。”某國有大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主要是第三方機構不能沉澱客戶資金,也不是受監管的存款機構,這部分資金就得全部上收央行監管,以保證公眾利益。”某大型股份行網絡銀行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外資到來前的必選動作

  “不盡快把規則制定好,怎么放外資支付機構進來?攘外必先安內。”上述國有大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我並沒有參會,但我充分理解央行意圖。”他還補充道。

  一個大家都需要知道的背景是,5月2日,中國央行收到了最早進入中國服務跨境B2C賣家的收款企業英國WorldFirst關於申請支付業務許可的來函。這意味著,第一家外商投資支付機構已經邁出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第一步。而此前3月中下旬,央行明確了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准入規則和監管要求。

  “不管從對內還是對外的角度,央行對支付領域進行深度監管,都是必要的。對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內,將終結支付機構吃利差躺著賺錢的日子,支付機構需要靠支付本身及管理業務收益生存。支付機構上繳備付金不能再慢吞吞。”上述支付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靠著龐大的日均沉澱量,支付機構曾一度“躺著賺利差”,這就催生行業畸狀,即支付機構開拓新支付場景的動力不強,更有甚者為了提高備付金的收益,違規挪用備付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參與過橋貸款,甚至投資高風險證券類項目等,而這也是央行加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監管的原因。

  同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分散存放,不利於監管也是行業隱患之一。此前,央行披露,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以自身名義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機構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13個,最多的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達70個。

  “從金融安全角度‘斷直聯’、央行深度監管肯定是好事,但能不能管住、管好是另一回事。”某國有大行深圳分行負責人表示,“央行管備付金也將支付公司靠吃銀行利差過日子的時代終結了,支付機構要生存必須靠支付本身及關聯業務收益。”

[责任编辑:仇佩姿]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