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在2015年反對派扼殺了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和2020年普選產生立法會全部議員的機會後,社會各界要求聚焦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這是一條路線。但是,「泛民主派」被「本土激進分離勢力」牽着鼻子、整個反對派欲把香港引向同國家決裂的死胡同,這是另一條路線。兩條路線對壘,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香港政治的主軸。
拒中抗共注定失敗
「泛民主派」如果擁有懂得審時度勢的領導層,是可以同「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區隔的,但是,他們沒有那樣的政治領袖。「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更是一群一味走極端的政治初哥,只知莽撞,結局完全可以預料。梁頌恆、游蕙禎先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又因衝擊立法會而被判刑,下場既可悲亦可憐,當為其他「勇武者」戒。
「拒中抗共」路線是注定失敗的。香港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何況全球局勢愈益動蕩,在日益紛紜甚至混亂的世界,香港唯有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然而,社會各界固然要求聚焦經濟和民生,卻不等於香港大多數居民、尤其精英們都明白香港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尚需要清晰的思想指引。另一方面,長期積累並不斷惡化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在社會各界中形成階級分野和對立,干擾着經濟和民生。概言之,聚焦經濟民生這一條路線,既需要思想指引,也需要緩和階級對立。
當前,香港相當一部分人,抽象承認香港必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是,在具體事務上,堅持「井水不犯河水」或者要求「井水不犯河水」。這是缺乏正確思想指引之必然。這方面問題,眼下主要反映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制訂上,今後則將妨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一些人的腦海裏,「深圳河」依然是不可不守的「邊界」。這樣的觀念如果不加以調整,那麼,香港同大灣區其他10城的關係將是若即若離。果如此,則香港難免「邊緣化」,不是被邊緣化,而是自我邊緣化。
應積極融入大灣區
在政治上,愛國愛港陣營與「拒中抗共」政治勢力的較量和階級對立,是既區別又交叉。反對派大體站在弱勢群體一邊。不少居民尤其青年身處弱勢而支持反對派。4月13日,《明報》刊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鄧鍵一和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鍾曉烽的《「港獨派」青年的政治情緒及對未來的看法》,以問卷調查得出結論:「『港獨』作為一種政治認同,背後其實是不同社會態度(例如對未來十分悲觀)及情緒(例如對政治狀況感到強烈憤怒)的複合體。」政府必須果斷處理階級對立中的大是大非問題,同時,努力加以調和。否則,階級對立惡化給激進反對派以可趁之機。
明白上述態勢就容易理解,為什麼聚焦經濟民生的願望多於實效。香港不能再在「深圳河」前躊躇不前。
請看6月3日同一天公布的兩則消息。
——海南省決定海口市新設江東新區,作為中國(海南)自貿區的集中展示區,重點做好「四個打造」:打造世界一流的零碳新城;打造彰顯中國文化海南特色的靚麗名片;打造城鄉一體和諧共生的中國示範;打造全球領先的生態CBD。爭取「兩年出形象、三年出功能、七年基本成型」。海口市新設東江新區,距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宣布中央決定海南全島辦自由貿易試驗區、進而辦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不足兩個月。
——長江三角洲一市(上海)三省(江蘇、浙江、安徽)一體化扎實推進,滬寧杭合等26城集結成群,一體化參與全球競爭。目前,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億人,經濟總量達19.5萬億元(人民幣),佔全國GDP近四分之一,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
香港繼續躊躇等於自己倒退。香港兩條路線對壘的出路,只能是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做大做強經濟才能緩解階級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