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研究員 文武
香港青年協會的一項調查發現,20%受訪香港青年表明無意生育,表明不生育的受訪者,七成人的原因是養育兒女開支龐大,近五成半人認為是房屋問題。香港出生率偏低已經成為影響香港未來發展的社會問題,社會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往往傾向於要求政府提供生育津貼等利益,以增加生育誘因,但筆者認為,提高生育率,不應只靠利相誘,而應從鞏固家庭價值入手。
養育兒女負擔沉重
生育率低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今日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甚至也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都面對生育率低的問題,鄰近香港的日本、新加坡、台灣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內地過去是擔心人口增加過速,施行計劃生育政策,現在也出現生育率低的問題。
生育率低與結婚年齡推遲,以及不結婚的人口增加,有直接關係。數據顯示,香港女性初婚年齡中位數,1981年時是23.9歲,到2017年提升至29.6歲。按女性的生育年齡,以30歲之前較佳,年過35歲生育能力就加速下降。結婚年齡中位數接近30歲,婚後女性想要生育或多生育,其實已經不太容易。此外,香港的年輕人中,選擇不結婚的數字也在上升,數據顯示,2017年的25歲以上從未結婚人口有120.3萬人,較2016年微增6100人。
結婚年齡推遲及單身人士增加是現代大都市的普遍現象,教育普及並提升後,一般人22歲大學畢業,如果再進修幾年,隨時二十五六歲才離開校園投入社會工作。今日的香港,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10年內要累積足夠的經濟能力,預備好建立家庭,並不十分容易。
結婚之後也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負擔起生兒育女的重擔,生了孩子就有養育的責任,而今日香港,養育一名子女要花多少錢?香港智經研究中心幾年前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31年香港中產人士生兒育女,由零歲養到取得學士學位,或需550萬港元,加上通脹增幅,成本將升至860萬元。這還沒有計算因為家庭人口增加,而需要用於解決居住問題的開支費用,如果把這兩項加在一起,對於一個年輕家庭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所以,青協的調查指出,不願生育的受訪者中,七成人的原因是養育子女開支龐大,近五成半人認為是房屋問題,此言不虛。
應從建立家庭價值入手
如何解決生育率低的問題呢?社會在討論這一問題時,往往要往福利方面去想,比如,設立生育津貼、增加資助幼兒服務名額及設立有薪育兒假等,認為這些有助於吸引年輕夫婦增加生育,但筆者並不這樣認為。
如果純粹從利益的角度去考慮生兒育女的問題,那麼生兒育女應該都是賠本的吧?設立生育津貼,政府能給多少津貼?3萬還是5萬?而這筆津貼比之800多萬的育兒費用又如何?什麼人會因為有了3萬或5萬元的育兒津貼,就想生兒育女?有薪的育兒假也一樣,這些措施只能令原本就想生育的家庭,稍微減輕一點生活壓力,說到增加生育率,恐怕就不太可能了。過去幾年,政府也推出了男士侍產假,增加撫育子女免稅額之類的措施,但事實證明,這些措施推出後,香港的生育率並沒有轉為升高,反而仍在不斷下降。
養育子女的負擔重,市民居住困難,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不過,並不等於說這些問題解決了,香港的生育率就會立刻大幅度升高。歐洲一些國家,政府負擔了大部分的育兒開支,但他們仍然處於一個較低的生育水平,香港社會的情況可能也類似。香港社會中,富裕的家庭沒有生活負擔過重、居住過於擠迫的問題,但也不見得這些家庭的子女比一般家庭多,同樣,一些生活貧困的家庭,包括居住在房的家庭,仍然願意生兒育女。
所以,筆者認為,鼓勵生育不應只從利的角度去考慮,更不應以利益去引誘生育。生育本來是人的天性,父母養兒育女也從來不計回報,不怕承擔責任。傳統中國社會,重視家庭和宗族制度,傳宗接代是家庭的第一要務,不論貧與富,都希望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現代社會,人的生活方式和許多價值觀念都發生了變化,家庭價值變淡,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結婚、不生育,這並不完全是基於經濟或利益上的考慮。
生育率低為香港未來帶來不少問題,政府希望鼓勵提高生育率,但僅靠提供福利是行不通的,應該多從家庭價值的建立和鞏固手,讓市民重視家庭,渴望生育,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