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倫貝爾草原旅行期間,聽說紮蘭屯有個中東鐵路博物館,于是興趣陡增。紮蘭屯留有大量中東鐵路建築遺存,我早有耳聞,但有這樣一個專題博物館,還是第一次聽說。既然已經置身呼倫貝爾,不如就利用這個機會前去探訪一番吧。
坐火車由海拉爾到紮蘭屯,中間要穿過一條長長的隧道,這就是中東鐵路西線上的最重要地標——興安岭隧道。這條隧道長3000余米,寬8米,高7米,從海拔近1000米的大興安岭山體中穿過。對今天的築路人來說,開鑿這樣一條隧道可能是一件平常事,但在100多年前,它卻是一項難度巨大的工程。
當年,俄國人為修建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相接的中東鐵路,可謂傾盡全力,用現在的話說這就是“國字號工程”,而鑿通穿越大興安岭的隧道則是這項工程的“啃硬骨頭活”。據介紹,修建隧道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自俄國,大批苦力來自中國,石匠來自意大利。意大利出雕刻家,石匠有名,我幾年前在貝加爾湖畔坐過一段環湖列車,這條鐵路原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一部分,在步行穿過一處隧道時,看牆上的介紹說,當時也從意大利招募了一批石匠。
關于興安岭隧道的修建,有一個傳聞,說有一個負責隧道設計的沙俄女工程师,名叫莎力。她提出了一個對向開鑿的方案,但到隧道即將貫通時,卻沒有絲毫跡象,人們開始生疑,認為她計算錯了。莎力壓力巨大,無法承受,自尋了短見。次日,隧道貫通,分毫不差。后人為紀念這位盡職敬業的女工程师,在隧道旁立了一塊石碑,人稱“莎力碑”。
這個傳聞是否真實,不得而知。哈爾濱作家阿成在《他鄉的中國:密約下的中東鐵路秘史》中提到,他幾年前特地去尋訪到了這塊紀念碑。我在網上也看到一個貼子,有戶外愛好者用7個小時,徒步17公里,從隧道處翻越了大興安岭,其間也找到了這塊紀念碑。我雖然沒有機會前往,但這次乘火車從興安岭隧道中穿過,也算是一個體驗。
100多年前,鐵路對國人來說是稀罕之物,當時中國大地上有兩條連接境外的鐵路,一條是俄國人主持修建的中東鐵路,干線從滿洲里到綏芬河,其主要站點我都尋訪過;一條是法國人主持修建的滇越鐵路,中國段從昆明到河口,我走過其中的一段。相比之下,中東鐵路的通車時間要早于滇越鐵路,興安岭隧道則是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隧道。據阿成講,該隧道過去一直有武警看守,直到不久前由于鐵道系統改制才撤離。
想當年,蒸汽機車這個怪物冒着白煙,鳴着汽笛,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氣,牽着一列綠皮車廂,穿過草原,越過山崗,鑽進黝黑的山洞,又從另一頭鑽出,車上坐着喝咖啡、抽雪茄的高鼻子藍眼睛洋人,那是何等令人新奇的場景啊!
火車穿過興安岭隧道之后,往東走沒多遠就到了紮蘭屯,當年,紮蘭屯火車站是中東鐵路西線上的最重要站點之一。我幾年前在哈爾濱索菲亞教堂花300元買到一本武國慶先生主編的大型畫冊《建築藝術長廊-中東鐵路老建築尋蹤》,時常翻閱,愛不釋手。據該書講,紮蘭屯火車站是當年中東鐵路干線上的8個三等站之一。中東鐵路當局在紮蘭屯不僅修建了車站,還建起了與鐵路有關的吊橋公園、俱樂部、秋林公司、避暑旅館、學校和醫院,來此休閑消費的除了鐵路高管外,還有那些坐火車來中國尋夢的達官顯貴、流亡政客和商賈巨富。
(圖1-吊橋公園)
紮蘭屯火車站建于1902年,老站舍現已作辦公用房,幾年前在旁邊又建起了一座新站舍。如今的老站舍建築依然保存完好,經過粉刷后的牆體煥然一新,鮮豔奪目。據我的尋訪經歷,紮蘭屯火車站是中東鐵路沿線上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站舍之一。該建築外部用磚塊砌成凹凸狀,鐵皮屋頂,牆面和窗楣花飾豐富,入口處設計有一個高大的木構架豎向尖拱窗,整體建築以紅、白、藍為主基調,體現了俄羅斯傳統磚木結構建築風格。
老站舍的門敞開着,我走進屋內,發現里面空間不是很大,但舉架很高,木地板、木樓梯和木門經過百多年的踏磨和歲月剝蝕,顯露出斑斑駁駁的痕跡,讓人生出一分懷舊情感。
(圖2-老火車站站舍)
中東鐵路博物館是在紮蘭屯中東鐵路歷史研究學會的推動下建立的,利用了原沙俄森林警察大隊的舊址——石頭房子。博物館對中東鐵路歷史沿革的介紹比較全面,黑白老照片豐富,櫥櫃里展示的資料和檔案很多都是俄文的。在展廳內,我看到一段鋪在地上的鐵軌,玻璃罩上的文字表明,該鐵軌的軌距為1524毫米,正是前蘇聯和俄羅斯現在使用的寬軌,而我們現在使用的准軌軌距是1435毫米。我在滿洲里口岸得知,中俄國際列車由此出境時,需要經歷一個復雜的換軌過程,否則無法運行。
(圖3-博物館內的寬軌展示)
不過一圈走下來,感覺這個博物館面積過小,展示以圖片為主,實物比較少,與中東鐵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相比不相稱。我本想在這里能買上一套《中東鐵路》紀錄片光盤,問門口的管理員,說他們不出售資料。看介紹,該博物館隸屬呼倫貝爾市,而且還是幾年前剛提格的,看來問題不在博物館本身,提高層次才是根本。但問題又來了,中東鐵路干線從滿洲里到綏芬河,全長2489公里,支線從哈爾濱到旅順口,全長974公里,涉及內蒙、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個省區,提高層次必須四家協調,這就需要力度了。
我參觀過云南鐵路博物館,這家博物館由昆明鐵路局主管,重點展出滇越米軌鐵路和個碧石寸軌鐵路的史料和實物。與中東鐵路博物館相比,云南鐵路博物館很是氣派,不僅面積大,圖文資料豐富,而且實物眾多,包括窄軌鐵路小火車、米其林橡膠充氣車輪內燃動車組、老式鐵路儀器設備等,門口還有資料和光盤出售,現已成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昆明鐵路局一位專家講,他們目前正在推動滇越鐵路申遺,將來還要開發相應的旅游線路。
不過話說回來,我對紮蘭屯中東鐵路歷史研究學會還是非常敬佩的,雖然層次不高,能力有限,但他們在推動中東鐵路歷史研究方面的努力令人肅然起敬,他們的工作填補了國內的一項空白,具有奠基性和開拓性。很多事情的最終做成就是由于有這樣一些不計報酬、無功利性而又熱衷投入的人士在呼籲和推動。
紮蘭屯站前街區干淨整潔,穿過一條熱鬧的早市,在一座圍有鐵柵欄的院內,矗立着一座米黃色小樓,在藍天白云下顯得格外耀眼,這就是當年的中東鐵路避暑旅館,相當于現在的度假別墅。院內鮮花盛開,樓旁有一顆枝葉繁茂的榆樹,像是一名忠實的衛兵,與小樓相依相伴。走入院內,仔細觀賞,樓房牆面用清水磚砌成、窄窄的豎條窗、大坡屋頂,樓房一側的木制太陽間精雕細刻,色彩豔麗,典型的俄羅斯建築藝術風格。
(圖4-避暑旅館)
避暑旅館后來與鄰近的六國飯店合並為一家,這家歷經百年滄桑的飯店目前還在經營俄式大餐。飯店大廳里的陳設完全是俄式的,牆上掛有與中東鐵路有關的黑白老照片,台桌上擺放着咖啡機、鐘表等老物件。餐廳老板是一位中俄混血“瑪達姆”,身系圍裙,體型微胖,她告訴我們,她家的西餐遠近聞名,很多外地客人都專程過來,品嘗正宗風味的大列巴、紅腸、沙拉和蘇坡湯。
避暑旅館舊址現已成為紮蘭屯中東鐵路歷史研究學會和偽滿洲國興安東省歷史陳列館的辦公樓。在樓內,我遇到了學會的老王。老王六十開外,個子不高,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鏡片,一副學者模樣。見我對中東鐵路歷史感興趣,他非常高興,熱情地請我就坐。講起中東鐵路的歷史,老王如數家珍,言語中透露出一份摯愛之情。言談中得知,他走過沿線的很多站點,多次去過興安岭隧道,也參與了《中東鐵路》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作者:劉文軍,黑龍江籍,現居北京。聯系方式:2677018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