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壹基金在深圳舉辦十周年感恩紀念活動,李連杰作為創辦人、理事,暢談他這麼多年走過的心路。
曾經自負傲慢
李連杰坦言他曾經是一個很自閉、自負、很傲慢的一個人。“我以前認為我有本事,就努力去做我分內的事。那時候在香港發展,我是一個很邊沿化的人。當時在香港的環境里是要學廣東話的,否則,大陸人,走遠點。有節目采訪我的時候,本來要講廣東話,我就不講。節目一定要講廣東話我就不去。有一次上一個節目,被人家問,半年過去了你怎麼還穿這身衣服?我當時說我們不拍了,不拍就別拍了。”
感恩、問心
歲月磨礪,自醒成長,曾經自閉、自負、傲慢的李連杰,現在一直提醒自己“感恩、問心。
李連杰成長于單親家庭,父親因公去世,媽媽只掙41元,带5個孩子還要贍養爺爺奶奶。因父親的原因,李連杰上學不用交學費,“說句心里話,我的成長是党和國家培養的,我從來沒有敢忘恩,這是我內心一直有的。”
很多人認為李連杰人生心路的轉折,源于1997年香港金融海嘯。當時他34歲,已經是億萬富翁。當時想的就是追求個人夢想,拍更好的電影。直到看到一本關于釋迦牟尼的書。
2500年前有一個王子叫釋迦牟尼,又有權又有名又有利,擁有比當今李嘉誠都牛的東西,但是他痛苦。李連杰突然之間發現,他最有錢的那批朋友個個都很痛苦,每個人都虧錢,都負資產,各種各種的世態炎涼。
“生命是什麼?我怎麼那麼苦?是不是有很多人比我苦得多?”
2004年12月26日,李連杰及家人遇上印尼海嘯,險些喪命。李連杰带着對生命的思考,從佛教中領悟出慈悲、智慧,開始啟動一個專門服務于重大災難事故發生後帮助重建家園的基金會,即“李連杰壹基金計划”。
“我永遠不會忘記壹基金的初衷。我說第一個壹,我們是人類。第二個壹,地球是我們的家。第三個,每個人為家里做點事,家會好。這是我的想法。到今天我重復上百遍的問自己,沒有改變,仍然是這個。”李連杰介紹。
沒有中國紅十字會就沒有壹基金
壹基金十周年之際,李連杰再次重申永遠感恩中國紅十字會。至今仍擔任中國紅十字會的關愛大使,李連杰引以為豪。
“我感謝中國紅十字會,沒有中國紅十字會就沒有壹基金。” 李連杰回憶起當時創辦基金會的情形。
“按當時的法律,我第一件事找律师研究,報民政部成立公募基金會,9個月一定會給你一個答復,YES或者NO。我2006年報了材料,9個月過去,沒回復,石沉大海了。所以我就轉到紅十字會,希望中國紅十字會能再跟我一個香港的基金共同創立一個專項基金。作為紅十字會,也是下了很大的決心和大膽創新,才有了這個專項基金。只交10%管理費,怎麼使用基金由自己來管。”
從中國紅十字會“李連杰計划”,到“上海李連杰壹基金公益基金會”以非公募基金會的形式注冊成立。2007年4月由李連杰發起成立壹基金,于2011年初落戶深圳,成為中國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壹基金一開始就找了上市公司都有的全球四大行做審計、管理。
心願:中國《社會企業法》出台
李連杰說他現在的心願是,“中國能有一個《社會企業法》出現。英國、新加坡很多地方都有了。怎麼樣用企業的精神、企業的方法,控制在10%或者15%、18%的分紅,其他的全部投入社會,以社會作為最大的推動。這是很重要的未來十年中國要走的路,我很希望能夠看到那個社會,未來能夠實現。”
李連杰坦言,他現在更多關注的是社會沒有觸及到的角落,未來十年、未來三十年人類怎麼做?應當怎麼樣探索未來的世界?隨着科技的發展很多疾病都已經杜絕了,機器人出現了,機器人出現怎麼跟人類和諧共處、分享資源等等,那是有點像我拍電影的腦子。
身體要健康,心里要快樂
“城市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孤獨症、自閉症、壓力等等越來越廣,那個數字越看越可怕。這個對人類科技带來的新的社會問題是什麼?科技發展,到底是減輕我們的體力和腦力還是在減輕體力、腦力的同時又增加了很多負面的東西?”
李連杰說了四個字:健康快樂。即身體要健康,心里要快樂。這是人類活在地球上最主要的共通性。
心里快樂,一定要把負面的東西清理出去,如果不清理出去,一定有很大的壓力。把它清理出去,把身體強壯。
李連杰說他喜歡找人類的共通性。“為了健康快樂,我可以把中國的符號做成功夫、動作、太極、禪修,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客觀上,李連杰是壹基金創始人、及壹基金理事,但李連杰稱,“我從第一天就知道我只是一個志願者,我願意奉獻一些時間、精力,通過方法減少他人做公益慈善的麻煩。這是我作為志願者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