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特别报道

傳統工藝閃耀海峽兩岸文博會

2019-03-16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呂斯達 報導:科技點亮生活,可文化終究還需要傳承的。文博會上,還有那麼一批老手藝人,執念傳承手藝,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心願——希望有生之年把手藝傳承得更久一些。

 
  剪紙:小小紅紙 千刀不斷
 
  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幾十剪下去,牡丹鯉魚,栩栩如生。
 
  剪紙被譽為「無墨的中國畫」,是巧奪天工的指尖藝術,講究千刀不斷,線線相連。
 
  在浦城,剪紙亦被稱為剪花,從事剪紙的婦女被稱為剪花嫂或剪花婆。千百年來,剪紙這一古老的民間技藝,融入浦城傳統歲月節令中,當地百姓操辦婚嫁喜事,都要延請剪花嫂、剪花婆來剪裁花樣,裝點禮品、烘托喜慶的氣氛。
 
  「小時候看她們佈置婚禮剪紙,很漂亮,我就開始跟着學。」年少時的耳濡目染,讓剪紙在張薇心中紮下了根,一剪就是二十幾年,「最簡單的是喜字,13刀就能剪出來,四五張疊在一起剪。」
 
  一把剪刀,玩轉紙中乾坤,張薇也剪出了對美好生活的願景。「過去走親訪友都拎着東西,上面貼著剪紙花。現在很少見了,傳統方式漸漸隱退了。」張薇說。
 
  心念及此,張薇和一群姐妹們在浦城成立了「剪花嫂剪紙坊」,在經營文創產品的同時,也做起了剪紙技藝的傳承工作。「空餘時間,我們會辦公益的剪紙培訓班,培養愛好剪紙藝術的年輕人,讓更多的人從事剪紙,把這份技藝傳承下去。」
 
  衍紙:卷、捏、貼 衍紙讓畫立起來
 
  別人家的牡丹在畫中,是平面的;她的牡丹,用紙「折」,花開富貴,像國畫,卻立於紙面。
 
  文博會上,來自三明的鄭小春帶來了衍紙畫《天香十二韻》,共12朵牡丹。鄭小春將顏色豐豔的牡丹花造型與潔白的託盤相結合,彷彿令人置身一場天香盛宴。而牡丹,也是她最中意的創作主題。
 
  鄭小春告訴記者,衍紙是一種紙藝形式,選材通常用卡紙,通過卷、捏、拼貼等方式完成組合,作品特點是綠色環保。衍紙有很多種顏色,是彩色的紙條,長50多釐米,寬度不等,寬的1釐米,窄的只有0.3毫米。
 
  雖說取料和製作方式簡單,但完成一幅精妙的作品,美術功底至關重要。「一幅作品,專職做的話大約需要一個月,先要創作打底稿,然後再卷、捏、拼貼,通常要兩三層,才能使作品『立』起來。」鄭小春說。
 
  木活字印刷:700年絕活「起死回生」
 
  邱恆勇,20歲繼承父業開始從事木活字雕刻印刷族譜,是寧化目前僅存的從事木活字手工技藝為主業的譜師。
 
  祖先留給他的工具是6萬多個有點磨損的字模、一把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和一個刻着「文林堂」堂號的木箱子。傳授的木活字印刷手藝更為久遠,從元代王禎創制至今已有700餘年歷史。而其前身,是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之一。
 
  刻字、揀字、排版、校對、印刷、裝訂……木活字印刷工序複雜,很有講究。他一邊印刷,一邊向記者解釋,用木活字印刷,要特別注意刷墨,力度要勻稱,輕重要適度,確保字體清晰。
 
  2010年,活字印刷術幾近失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急需保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閩贛兩省交界的三明市寧化縣,因客家人重視宗族、重修族譜的傳統,這一手藝得以勉強延續。零星譜師遊走在斑駁的祠堂、偏遠的山村,繼續從事古老的職業。
 
  木活字印刷在寧化得以遺存並非偶然。邱恆勇說,「寧化是客家祖地。客家人注重敬祖穆宗,十分重視族譜的修訂,目前寧化收集到完整系統的族譜就有70多姓。」
[责任编辑:实习生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