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警匪片中,常會出現香港警察執行公務前、偵緝破案時、凱旋立功後,單獨或集體祭拜關帝的鏡頭。香港警署、香港警員的辦公室裏,也多有供奉關帝神像、神位的習慣。
香港警察在警署內供奉關帝的習俗始於1931年。當時油麻地警署刑事偵緝部的刑事偵緝總警長黎兆,在CID大房內供奉關帝像神位,以示傳承忠義,秉公執法,維護正義。祈求關帝神威庇祐,警惡懲奸,將壞人繩之以法,保障本轄區百姓安寧。
油麻地警署自供奉關帝之後,警局面貌煥然一新,警員個個精神抖擻,義勇當先,案件偵破順利。油麻地警署這種做法很快被其他華人警察效仿,其後擴展至各個紀律部隊,如消防、海關等。關帝從此堂而皇之地進駐全港各警署,成為華人警察的行業神、保護神。
2018年10月,「關公駕到」專題展在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警察總部大樓隆重登場,向人們展示了關公的歷史,關公的精神內涵,關公的影響力,以及香港紀律部隊中興盛不衰的「拜關帝」文化現象。
現場設有神台還原場景,紀錄前中區警署「拜關帝」流程:「以神明為本位架設好祭祀物品,參與者淨手,讀禱告文,按職級順序拜祭。」從前警署裏一共供奉了9尊關帝像,拜關帝成為警署上下同心,精誠團結,維護法紀的精神象徵。
不僅香港警察拜關帝,台灣警察也拜關帝。台灣警大校長侯友宜專門收藏各種關公雕像,在「警政署長」任內,甚至請人製作關公像,頒「關公獎」,鼓勵破案有功的警員,成為警界的特殊榮譽。
關帝協助警員破案的神奇事件也常常見諸報刊、電台。台灣黃柏霖警官講過一則「警署關帝顯靈,膠着案件告破」的真實故事:2009年8月,台中市沙鹿鎮發生了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拍到的車牌號碼模糊不清,案件陷入膠着。負責案件的交通警員顏志明,在同事的提點下,隨所長到樓上敬拜關帝,回來後,便感覺靈光一現,照片上彷彿出現了一個英文字母,順着這一線索,順利地找到了肇事者。當肇事者得知是關帝的指引,不再狡辯,坦白交代,認罪伏法。
黃警官說,為何華人警察都敬拜關帝?因為關帝代表正義、代表公平、代表因果、代表執法。
關帝在華人社會中是忠義精神的代表,是正氣正義的象徵。關帝在世時,曾做過馬弓手、別部司馬。古代軍警不分,馬弓手、別部司馬這一職務,相當於負責地方治安的官員,算是古代「警察」。
古代「警察」一詞最早出現在唐初,唐初顏師古註釋《漢書·武五子傳》「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類似現代警察制度的成型,則在宋遼金時期。
《宋史·章誼傳》載:南宋高宗時,殿中侍御史章誼應詔上言「弭盜之策」時說「警察有巡尉之官,懲艾有刀鋸之闢,大則陳諸原野,小則肆諸市朝」。
這個「巡尉之官」便是中國古代的警官。宋代每縣設巡尉一員,相當於警長,「掌閱習弓手(警員),戢奸禁暴」。在城市一級,則設立「廂」,「治煙火盜賊公事」,類似於警察局,廂下面置「巡檢司」,類似於派出所。遼國、金國也都有設警巡院的史書記載。
「警巡」或「巡檢」標誌?宋遼金建立起專業的古代警察制度,承擔?禁衛、治安、獄政等多方面的專業化警務職責。就如現在的巡警職責大體相同。
宋遼金時期的「警巡」或「巡檢」共同的崇拜偶像就是關帝。
現存北宋政和七年《解州聞喜縣新修武安王廟記》記載有:「王(關公)之行事,其忠節勇功,炳若丹青,鄉人之所詳聞」,「水淹七軍,斬魏諸將,群盜畏服,威震華夏」等語,樹碑者多數是當地弓手捕盜人員。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在文章中說:1990年,英國艾克賽特大學警察學研究所所長比爾·塔夫曼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講課,課後便急?到王府井買關帝畫像。
王大偉很好奇,問他原因。比爾·塔夫曼表情嚴肅地回答說:「世界警察的故鄉在中國,世界警察之父是關帝。身為世界知名的警察學研究所所長,沒有關帝像成何體統?」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